黄桅子,系“黄栀子”笔误。黄栀子是茜草科常绿灌木。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或卵状披针形。花单生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果顶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月。其品种或类型很多,它们在株高、果形、果实大小、结果能力、抗病、抗虫能力、成熟迟早、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各不相同,变化较大。在同一立地条件和管理条件下,优劣单株间的产量相差1倍或1倍以上。1
简介黄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为常用中药 ,以果实供药用 。所以其经济部位是整个果实入药能泻火除烦、清热剂湿、凉血散淤。是多年来市场上较为紧缺的常用大宗药材品种之一。在工业上,它是一种天然植物色素的提取原料,而且色素含量高,极富工业价值。1
别名:木丹,支子,山栀子,枝子,黄鸡子、鲜支、卮子、越桃、小卮子、 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
形态特征茜草科常绿灌木,高0.5~2m。幼枝有细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或卵状披针形,长宽各7~14cm和2~5cm,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两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花单生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高脚杯状,花冠管狭圆柱形,长约3mm,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雄蕊6,着生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棱5~8条,长2.5~4.5cm,黄色,果顶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月。1
生长习性黄栀子具喜阳光、怕严寒的生长特性,要求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土层深厚肥沃的生长条件,因此常生长于低山温暖的疏林或荒坡、沟旁、路边。在-5℃以上能安全越冬,20~25℃最为适宜,30℃以上生长缓慢。3月下旬叶腋间开始萌发新枝,一部分老叶在此时脱落,春、夏、秋有三个明显的抽梢阶段。春梢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抽出。夏梢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抽出,秋梢在8月中旬抽出。秋梢95%以上形成花芽,于次年4月与叶片同时展现。4月中旬至5月上旬孕蕾,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开花,花谢后有一落花落果过程出现。果实有抱子怀胎的特性,6~10月果实逐渐膨大,10月下旬至11月果实成熟。种子容易萌发,发芽适温为25~30℃,发芽率达90%以上。种子寿命为1~2年。2
分布范围贵州、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繁殖技术气候土壤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而较湿润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为佳。
整地育苗地,先深耕33cm左右,除去石砾及草根,再行造畦,畦高17cm,宽1.3m。打碎土块,耙平,每亩施基肥2000kg。然后按行距27cm,挖宽7cm、深3cm的横沟,以待播种。2
种植种子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以春播为好。在2月上旬至2月下旬(立春至雨水)。选取饱满、色深红的果实,挖出种子,于水中搓散,捞取下沉的种子,晾去水份;随即与细土或草木灰拌匀,条播于畦沟内,盖以细土,再覆盖稻草;发芽后除去稻草,经常除草,如苗过密,应陆续匀苗,保持株距10~13cm。幼苗培育1~2年,高30余厘米,即可定植。
扦插繁殖:扦插期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春季2月中下旬。剪取生长2~3年的枝条,摈节剪成长17~20cm的插穗。插时稍微倾斜,上端留一节露出地面。约一年后即可移植。
定植:2~3月间定植,按株距1.2~2m,作好直径50cm,深30cm的穴,并用堆肥10kg与细土拌匀作基肥。每穴栽苗1株。2
田间管理松土除草定植后,每年应进行2~3次中耕除草,创造良好的土壤营养条件。在冠幅范围内松土深度宜在10厘米左右,在树冠范围之外宜在15厘米,不要伤到根系。造林后第1年黄栀子生长较慢,要防止草荒,也可以套种具有根瘤菌的豆科植物,以短养长,以农补栀。第2、3年仍然每年要及时中耕除草2~3次。2
追肥为保证黄栀子的速生丰产,宜分别在每年春梢、夏梢和秋梢生长后追肥3~4次。第1年前期以施氮肥为主,如人畜粪,每次每株100克,硫酸铵每株每次10克,尿素每次每株10克等,也可喷施配制的营养液; 立秋前后施一次复合肥,每株10~15克。第2年后,前期以施氮肥或营养液为主,中后期以施磷钾肥为主。在开花盛期,为保花保果,应喷施叶面肥,叶面肥可用1%~2%活性硼肥加0.3%尿素、0.2%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隔10~15天共喷2次。2
整形修剪黄栀子以开阔的自然开心形树冠比较理想。造林后,应选留3~5个生长方向不同的芽培养成主枝,再在每条主枝上选留3~5个着生方向不同的壮芽作为副主枝,依次延伸至顶梢。立冬以后,生长基本停止,至翌年 3 月之前都可以进行整形修剪,除了留着作为主枝、副主枝和侧枝的每级壮芽外,其余萌芽可全部抹除,并剪去枯枝、纤弱、密生枝、重叠枝、徒长枝和病虫枝,使树冠外圆内空,枝条疏展开朗,通风透光,形成开阔的自然开心形。2
病虫害防治栀子的主要病害是褐纹斑病,主要虫害有大透翅天蛾,龟腊蚧,栀予卷叶螟,小灰蝶等。其防治原则为综合防治,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选用良种,严格检疫,选育无病虫害苗木。
合理施肥。决不能过量使用氮肥,应以农家有机肥、绿肥、化肥相配合。
抗旱排涝。
采果后清园时将病虫枯枝带出园外销毁,冬季翻挖土地,捣坏害虫越冬场所,并施波美1.5度的石硫合剂一次。
6月中旬结合保花采果喷旋1000~1200倍乐果。防治龟蜡蚧和卷叶螟幼虫。8月上旬施晶体敌百虫1200倍液防卷叶螟第二代、第三代幼虫。
5~8月灯光诱杀。1
采收与加工采收栀子定植后2~3年开始结果。10~11月当果皮呈黄绿色时,选暗天采摘。采摘过早,尚未成熟,不但产量低,而且干后果皮发青,影响质量。但亦不宜采收过迟,过迟不但加工时干燥不易,容易腐烂而且常被鸟雀啄食影响产量。1
加工栀子采回后,必须立即晒干或烤干,不可堆积过久。若用火烤,火势宜先大后小,烤至全干为止。栀子不易干燥,应防止外干内湿,成为“糖心蛋”。其有效的克服办法就是晒前或烤前用开水“过”一干。当发现其先端萼片萎软时立即取出,再行晒烤。全干后,拣去杂质即成。1
医药信息采收及贮藏于10月中、下旬,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取出晒干或烘干。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性味归经苦;寒心;肝;肺;胃;三焦经。
主治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3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用药禁忌脾虚便溏者忌服。
《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3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