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用地及校园内部环境
1.12个班以上规模学校,在选址时应考虑到能布置出长轴为南北向运动场位置及所需尺寸。
2.用地周边宜规整,便于充分利用。
3.应有较好的地质条件(较高耐压强度,适于植物生长土壤等)。避开各种不安全区域。
4.不应有架空的高压输电线经过1。
校园外部环境
1.安全环境。
2.适宜的教育环境。
3.良好卫生环境(污染源上风向)。
4.合理的学校服务半径: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5.安静周边环境减少噪声污染: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1。
基本要求
1.教学、图书、实验楼应布置在校园中安静的部位,并有良好的朝向。
2.办公部分应安排在对外联系便捷、对内管理方便的位置。
3.生活服务用房,为保障其对外联系方便及不干扰校内的正常活动,应设有独立出入口,能自成一区,与教学用房有距离。
4.体育活动用房应接近室外体育活动场地,形成体育活动区。
5.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自然科学园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6.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7.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8.在建筑用地范围内,建筑组合尽量紧凑集中,以节省建筑占地面积,为保证体育活动场地创造条件。
9.道路系统简明直接即满足正常情况人流顺畅,也保证紧急情况人员疏散安全。结合建筑布局做好景观规划
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应充分利用和保留学校用的原有的自然条件,预留发展用地2。
教学用房的建筑朝向与间距
校园内各栋建筑之间,校内建筑与校外相邻建筑之间,其距离应满足消防及卫生间距等有关规定。从全国日照条件来看良好的朝向为南北向3。
教学用房的教学用房的间距主要有以下六种:日照间距,即按照中小学建筑标准设计日照间距;防火间距,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一级最高,四级最低;防噪间距,两排教室场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场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等建筑长边平行布置时,其建筑仿噪间距不小于25m。办公楼、图书楼、实验楼、专用教室(不包括音乐教室)等建筑之间长边布置时,噪音间距不小于15m。如教室顶棚以吸声材料装置时,教学楼与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办公楼之间防噪声间距不小于18m;通风间距;考虑地震灾害的建筑间距;架空电线缆与学校教学用房的距离,学校范围内不得穿越架空高压输电线,如无法避免,应规划为绿化带,不得规划为教学和学区3。
以上六类因素中,高值则为日照间距及防噪间距。故在确定建筑间距时选此两者中的高值,南方以防噪间距为主,北方以日照间距为主3。
1.学校出入口应面向其所服务的住宅区或大量来校的部位。
2.学校入口应设于靠近交通方便,上下学安全,车流量较小的街道内。如必须将主入口设于干道,应避免与大量车流出入的单位为邻。
3.利于安排教学用房,体育活动场地。利于学校功能分区及道路组织。
4.入校后直达教学楼,不应有横垮体育场及绿化区的可能性;学生进校后也能不经过教学区到达体育活动场地。
5.出入口是大留学生集散场所,且时间集中。应有足够宽的校门。
6.校门外应设置视野开阔的,较为宽敞的缓冲空间2。
1.满足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要求。
2.有利于内部交通流线的组织。
3.避免不利因素的相互干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合理利用地形、地势。
5.有利于创造适合中小学特点的建筑形象2。
教学用房——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公用教室(合班教室、视听教室、微机室等)、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及体育活动室(风雨操场)等。
办公用房——分教学办公和行政办公两部分。
教学办公——教师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课间休息等。
行政办公——包括党务、行政、教务、总务等办公室、会议室。
辅助用房:——包括交通系统、厕所、取水点、贮藏室等。
生活服务用房:——包括传达、收发、教职工宿舍、食堂、浴室、烧水间等1。
普通教室设计1.应有足够的面积,合理的尺寸,能满足学生近期与 远期学习要求。
2.良好的朝向,充足而均匀的光线,要避免直射阳光的照射,还应设置满足照度要求、用眼卫生的照明工具。
3.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学生书写和听讲,教室讲课辅导、通行及安全疏散。
4.良好的声学环境。
5.良好的采暖、换气、隔热和通风条件。
6.所需设施,考虑青少年特点。
7.利于教学改革引进电教设施的需要2。
1.实验室使用面积小学87㎡,中学96 ㎡。实验室建议进深尺寸为7800~8400m。
2.实验桌采用双人实验桌者为多,其宽度为600mm,长度为1200mm。实验桌前沿多设90~100mm高挡版。中间或一侧设置水盆。
3.设有教室实验台、讲台及黑板、桌面通风系统、排气扇、防火器材。且实验室黑板到第一排实验桌前缘的距离不小于2500mm,实验桌排距不小于1200mm2。
1.双人桌一般规格为550 ×1500mm。
2.控制台布置形式。
3.采光与照明。
4.隔声吸声处理。
5.辅助用房录音室、准备室、换鞋处2。
中小学办公用房分为教学办公与行政办公两个部分。教学办公是指教师备课、批改作业、小组会议、课间休息等,要求与教师联系方便,环境安静。行政办公要求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办公用房相对独立,办公用房与教学楼之间用走廊相连。这种方式可以将层高适当降低,必要时也可以在连廊上设少量踏步。办公用房如设在教学楼内可集中布置在一段,也可混合布置。这种做法一般吧行政办公设在楼下,教学办公设在上层。为保证单面采光的办公室有足够照度,进深不宜超过5.1m,双面采光可适当加大。另外,教师课间休息室最好设在教学楼的中间或两端2。
交通空间设计走廊
走廊宽度:内廊净宽不小于2100mm,外廊净宽不小于1800mm。行政办公不小于1500mm,较长中廊可为3000mm,暖廊可为2400mm。
走廊长度:不宜过长,不宜设踏步。坡道坡度不陡于1:101。
门厅
人流路线简洁、通畅;活动路线尽量减少交叉;良好天然采光有较大雨篷;交通交叉点设与人流量相适应的过厅1。
楼梯
基本的尺寸和标准的疏散距离;不宜采用有楼梯井的三跑楼梯;超过五层设封闭楼梯间;中部以承重墙的楼梯间不宜采用。楼梯间应有直接天然采光,楼梯不得采用螺形或扇步踏步;每段楼梯的踏步,不得多于18级,并不应少于3级。梯段与梯间,不应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楼梯梯段的净宽度大于3000mm时宜设中间扶手。楼梯井的宽度,不应大于200mm。当超过200mm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室内楼梯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900mm。室外楼梯及水平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1100mm;楼梯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1。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