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条件和分带性
在生态上和深海区采用喜光生物的分布模式。通常可以划分出透光的明亮带和不透光的黑暗带。用其他的概念可划分出三个带。
透光带在透光带有支持光合作用的足够的透射光线。1它的下界就是可见光减少到接触水面时的1%的水深。这个界线近似相当于藻类的最大补偿深度,也相当于叶绿素生态群的下限。透光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部分的潮下带。用岩石内个别的蓝藻细菌和藻类组合的差异性,可以将透光带细分为浅的和深的透光带。2
微光带弱光带是一个微光带,它的主要特征是暗淡的光线,并且有较少光合作用。13弱光带和无光带的界线定义在专性光合自养多细胞生物出现的位置。这个界限相当于红藻生态群的下限,在此位置只有水面光线的0.01%~0.001%;这个界线也相当于壳状珊瑚藻出现的位置。这个带有时候也会被认为是透光带的底部。微光在阴影的地方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海底岩洞和生物礁。2
无光带在无光带,没有提供给光合作用的足够光线。3岩内的微钻孔生物局限在化能生物分类单元。无光带包括部分陆棚深处和深海底。2
透光带和无光带的识别微相标志某些类型的碳酸盐岩颗粒的组成受到光线环境的影响。多数的包粒和孔层类骨骼核形石(蓝藻石)产生在光线好的透光带。
集合颗粒大量出现在透光带上部。2
藻和蓝藻细菌钙质藻类的出现。绿藻在深度上的分布样式要比红藻窄得多,红藻可以利用极微弱的光线强度和特殊的波长的光。因此珊瑚状的红藻可能出现在200m以下更深的海水中。2
粗枝藻属被限制在仅几米的水深范围内;钙扇藻属绿藻生存的深度范围在几十厘米到大约80m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