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虏体分类浅源捕虏体(epixenolith)

浅源捕虏体,简称捕虏体是指花岗岩体侵位时捕获的围岩碎块。

岩石类型主要为各种变质岩或变沉积岩。具变晶结构或变余结构构造,有的与寄主岩浆相互作用后可发生成分变化,而形成各种交代结构和环带状构造,围岩中有对应的岩石。多呈棱角状,多分布于岩体边部或顶部。

1

深源捕虏体(hypoxenolith)深源捕虏体,是寄主岩浆在分凝、上升过程中捕获的地壳深部先成岩石的碎块。

岩石类型主要为各种变质岩,可包括花岗岩源区的岩石。常具变晶结构,叶理状或块状构造,围岩中找不到对应的岩石。棱角多已圆化。1

地幔捕虏体(ultramafic xenolith)地幔捕虏体,又称超镁铁质岩捕虏体,是指由地幔岩浆(主要是由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等岩浆)从地幔岩浆源区或从岩浆上升的地幔通道中捕虏而来的地幔岩碎片。

**主要岩石种属:**方辉橄榄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橄榄二辉岩、石榴二辉橄榄岩及纯橄岩等。

地幔捕虏体最常见的矿物组合有以下两种:

1、70%-80%橄榄石+20%-30%辉石、尖晶石等

2、70%-80%辉石+少量橄榄石、尖晶石

金伯利岩中的地幔捕虏体的主要富铝相为石榴子石,碱性玄武岩中捕虏体富铝相为尖晶石。

地幔捕虏体以变质结构为主,具有以下**主要结构类型:**原生粒状结构、碎斑结构、粒状镶嵌结构、板状等粒结构、部分熔融结构。1

捕虏体的地质意义**浅源捕虏体的****成因意义:**浅源捕虏体大量出现时,是主岩体被动侵位的标志;据其成分变化,可阐明同化混染作用特征。1

**深源捕虏体的****成因意义:**深源捕虏体标志着深部组成特点、变质条件等;,若为寄主岩浆源岩,可计算酸性岩浆形成时的熔融程度。1

**地幔捕虏体的地质意义:**是直接来自地幔的使者,是研究地幔组成及结构的最直接的样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