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comply with;yield to] 顺从;听从
不得不依从
详细解释同意;听从。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父母明知公子本意牵挂 玉堂春 ,中了举,只得依从。”
《西游记》第十四回:“ 三藏 只得依从,牵马下山。”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我们莫明其妙地依从了他,走到第二个胡同进去。”
社会心理学依从,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因此,要想使他人顺从我们的请求,创建良好的顺从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积极的情绪。**情绪好的时候人们顺从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要求他人做出亲社会的助人行为时。情绪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好的心情会激发愉快的想法和记忆,而这些想法和记忆使得人们倾向于喜欢提要求的人。林登(R.C.Linden)和米切尔(T.R.Mitchell)把这种自我表现的策略成为讨好(ingratiation),预先的讨好和奉承对增加顺从十分有效2。
**2、强调依从行为的互惠性。**互惠规范强调一个人必须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予以回报,如果他人给了我们一些好处,我们必须相应地给他人一些好处。这种规范使得双方在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得以保持,但同时也变成了影响他人的一种手段。
**3、合理原因的效果。**我们对他人的顺从也需要合理的原因,当他人能给自己的请求一个合理解释的时候,我们顺从的可能性就大。
在日常社会中,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顺从他人的请求,研究发现恰当使用一些技巧能够他人依从行为更加顺利的实现,比如:
a,登门槛技巧。指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要求,再向对方提出一个大要求,那么对方接受大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b,门前技巧。**门前技巧与登门槛技巧相反,是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后,马上提出一个小要求,那么,对方接受小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
**c,低球技巧。**指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要求,别人接受小要求后再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
**d,折扣技巧。**指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折扣或给对方其他好处。
**e,过度理由效应。**该效应来自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f,引起注意技巧。**该技巧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上,人们有时会在没有对要求进行思考之前就拒绝该要求,比如:路边的乞讨行为。米切尔认为,如果乞讨者改变方式,比如采用“给我17美分吧”的新鲜形式引起人们注意,会获得更高的成功率。
教育心理学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一句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不一致。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具体案例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依从心理会运用于各个方面,比如:教育学、心理学、市场营销……
在各大超市的鲜奶区,我们可以看到经常有促销酸奶:买一赠一,即按照原价买一瓶酸奶,可以得到两瓶。其实,这种营销手段就是采取了折扣技巧,效果和国外一个实验十分相似。德国社会学家布尔格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者在校园里卖烤蛋糕,大概有一半经过的人会停下来询问烤好的蛋糕3。在控制组中,把一块蛋糕和两块小甜饼包装在一起卖,并告知潜在的购买者共75美分。在这种情况下,40%的潜在购买者最终购买了蛋糕。在另一组实验中,潜在购买者被告知每块蛋糕75美分,稍后又被告知75美分除了可以购买一块蛋糕之外,还可以额外获赠两块小甜饼。在这种情况下73%的潜在购买者最终购买了蛋糕。
在教育中,依从技巧也可以帮助教师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如果刚开始让学生写很多作业,大部分学生会出现抵触情绪而不愿意配合,但是老师先布置作业中的一小部分,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当其完成之后再提出对其的高要求,此时这种高期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进而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低门槛技巧的神奇之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人们的社会心理,适当采取一些依从技巧,从而使得沟通更加融洽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