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活动积温,即作物某生育时期内日活动温度(即高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以 表示3。

,当 时, 以0计

式中, 为该时段天数; 为第 日平均气温; 为该发育阶段的生物学零度。

一般把一年中日平均温稳定维持在≥10℃的整个时期,即各种植物生长的活跃期,这段时期内日平均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它对于农业气象预报和农业气候分析有重要意义。4例如以生物学零度10℃为准, 假如有三天的日平均温度分别为11℃、10℃与13℃,则其活动积温等于: 11+10+13=34℃。

意义

活动积温是生物生育对热量要求或某地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活动积温越多,表示某地气候热量资源越丰富,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越充分。在日平均气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或最适温度时,由于活动积温中计入了下限温度以下或最适温度以上的温度部分,因之对生物而言,其生育量与活动积温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即生物完成某生育阶段或全生育周期所需的活动积温并不都是准常数。以至活动积温相等时,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并不对应相同。5

应用

活动积温对于农业气候分析、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农业气象预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2

(一)农业气象应用

活动积温计算比较方便,农业气象中应用较广泛。它既能较好地反映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条件的关系,又能用以表示某一地区的热量资源。如下表所示为主要作物不同品种类型全生育期所需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6

作 物品 种 类 型
早 熟早中熟中 熟晚 熟
水 稻
  
2100~2500
  
2900~3100
  
3200~3400
  
3900
  
棉 花

3000~3300

3400~36003700~4000
玉 米
  

2100~2200

2300~2400
  
2500~2700
  
>3000
  
高 粱

2100~2200

2300~25002600~2800>2800
谷 子

1700~1800

1900~21002200~24002500~2600
大 豆
  
2500>2900
马 铃 薯1000 14001800

(二)农业气候区划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我国通常采用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即把大于等于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得到的气温总和,用以反映各气候带的热状况。7如下表所示为不同温度带的积温、主要作物以及其分布范围。

温度带

≥10℃积温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范围

寒温带

小于16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中温带

1600~3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暖温带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甘薯、玉米、谷子等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亚热带

4500~8000℃

一年两到三熟

冬小麦、水稻、油菜等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热带

大于8000℃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等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