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验材料
LES共含有48条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的间题。一是家庭生活方面(28条),二是工作学习方面(13条),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7条)。
2、适用范围
LES适用于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症、心身疾病、各种躯体疾病患者以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主要应用于:
(1)神经症、心身疾病、各种躯体疾病及重性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2)指导心理治疗、危机干预,使心理治疗和医疗干预更有针对性。
(3)甄别高危人群,预防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对忧S高者加强预防工作。
(4)指导正常人了解自己的精神负荷,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施测步骤
LES属自评量表,填写者须仔细阅读和领会指导语,然后逐条一一过目。根据调查者的要求,填写者首先将某一时间范围内(通常为一年内)的事件记录下来。有的事件虽然发生在该时间范围之前,如果影响深远并延续至今,可作为长期性事件记录。然后,由填写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感受,而不是按常理或伦理道德观念去判断那些经历过的事件对本人来说是好事或是坏事?影响程度如何?影响持续的时间有多久?对于表上已列出但并未经历的事件应一一注明“未经历”,不留空白,以防遗漏。1
测验的记分一过性的事件,如流产、失窃要记录发生次数,长期性事件如住房拥挤、夫妻分居等不到半年记为1次,超过半年记为2次。影响程度分为5级,从毫无影响到影响极重分别记0、1、2 、3 、4分,即无影响=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极重=4分,影响持续时间分三月内、半年内、一年内、一年以上共4个等级,分别记1、2、3、4分。
生活事件刺激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某事件刺激=该事件影响程分x该事件持续时间分x该事件发生次数
2、正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好事刺激量之和
3、负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坏事刺激量之和
4、生活时间总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
另外,还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按家庭问题、上作学习间题和社交问题进行分类统计。1
结果的解释LES总分越高反映个休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的不超过32分。负性生活事件的分值越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大,正性生活事件分值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的研究。1
相关知识LES目的与背景在研究生活事件评定的初级阶段,人们只注重那些较贡大的生活事件,因而只统计某一段时期内较大事件发牛的次数。次数越多,表示遭受的精神刺激越强。这种评定方法非常简单,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生活事件引起的精神刺激可能大小不一,丢失一件衣物与经历一场浩幼是不能等聆齐观的。于是,人们相信,每种生活事件理应具有其“客观”的刺激强度。1
从60年代起,人们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客观定量”有了较多的研究兴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的Holmes TH。他和Rahe于1976年编订了著名的“社会重新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Scale,简称SRRS)SRRS的理论假定是:任何形式的生活变化都需要个体动员机体的应激资源去作新的适应,因而产生紧张。SRRS的计算方法是在累计生活事件次数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计分,即对不同的生活事件给子不同的评分,然后累加得其总值。SRRS加权的依据来自一个5000人的常模。在制定常模时,Holmes等事先规定“丧偶事件”为1000分,“结婚事件”为500分,让被调查者以上述两事件的评分为标准,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去平谷其他种种社会事件的分数。然后求得每种事件(5000人)的平均值,将均值除以10,再取其整数作为该事件的标准化记分。SRRS选用了调查中发生频率较高的43项生活事件。SRRS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是科学地、客观地评定生活事件的开端。SRRS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再研究的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多在0.85-0.99之间,被公认为评定生活事件的有效工具,甚至有人认为可以作为金标准以检测其他生活事件量表的效度。1
我国于80年代初引进SRRS,使用者们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生活事件的某些条目进行了修订或增删,其中包括张明园等于1987年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张瑶等于1989年编制的“生活事件最表”,刘贤臣等于1987年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由杨德森等于1986年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这些量表有的将百分制改为十分制,有的则沿用Holmes的记分方法,而杨德森教授提出的按事件的影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次数的记分最有特色。主要是强调根据受测者的主观感受对生活事件作定性和定量评定,.又对.正性和负性生活事件作了区分。1
信度对153名ZEtA、107名神经症患者、165名慢性疼痛患者、44名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间隔2—3周后重测,相关系数在0.611~0.742之间,P值均小于0.01。1
效度1)100名离婚诉讼者的精神紧张总值、负性事件值高于按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业及婚龄配对的五好家庭成员(P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