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积云(拉丁文学名:Cumulus,国际简写:Cu),分为淡积云、浓积云、碎积云三类,是一种垂直向上发展的云块。积云为轮廓分明,顶部凸起,云底平坦,云块之间多不相连的直展云;它是由低层空气对流作用使水汽凝结或在冬季凝华而形成的云。积云云底基本为水平状,顶部为圆弧状,有孤立的,也有重叠圆拱状的或直线排列的,外型类似棉花堆。

积云云底高度在湿度大的地区一般在600-1200米,在干燥的地区为3000米,积云底部清晨接近地面,在午后就会上升。积云一般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特征

积云(cumulus)垂直向上发展的顶部呈圆弧形或圆拱形重叠凸起,而底部几乎是水平的云块。云体边界分明。 如果积云和太阳处在相反的位置上,云的中部比隆起的边缘要明亮;反之,如果处在同一侧,云的中部显得黝黑但边缘带着鲜明的金黄色;如果光从旁边照映着积云,云体明暗就特别明显。1

成因

积云是由气块上升、水汽凝结而成。1

一团空气上升,在开始时它的内部水汽含量和温度的水平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从而水汽产生凝结的高度是一致的,因此,一朵积云具有水平的底部。由于在形成阶段,云内为上升气流且云顶中央上升气流最强,四周较弱,云外为下沉气流,造成积云具有圆拱形向上凸起的顶部以及明显的轮廓。积云主要在白天形成,因为阳光使空气变热,另一方面,地面也使空气变热。积云也可在白天山顶上形成,因为山坡受热比谷底受热快。这种不稳定的受热形成运动中的对流。积云有时伴随或提前冷锋而形成。因为在锋区,空气被迫抬升。

积云主要在白天形成,因为在阳光照射下地面会迅速增温,使空气变热,热对流导致积云产生。 积云通常在湿润地区和热带地区出现,但有时也会在干燥地区出现。除非积云变成积雨云,否则一般不会出现降雨。

分类

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联,其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连,云体受光部分洁白光亮,云底较暗。积云又可分成3类:淡积云、浓积云和碎积云。2

淡积云

空气对流运动不很强(一般垂直速度不超过5m/s)时形成的积云,对流所及高度高于凝结高度不多,云向上发展较弱, 因此形体扁平,顶部略有拱起,云的水平宽度大于垂直厚度。厚的淡积云中间有阴影。淡积云孤立分散在空中, 晴天常见。

浓积云

空气对流运动旺盛时(垂直速度强盛时可达15-20m/s)形成的积云。由于对流所及高度高于疑结高度很多, 故云体向上发展较强,在成熟阶段的浓积云,厚度可达4-5千米,显得庞大高耸, 其垂直厚度大于水平宽度云内每一股强盛的上升气流使云顶形成一个云泡,故浓积云云顶呈重选的圆拱形隆起, 状似花椰莱。由于浓积云比淡积云厚密庞大,不易透过阳光,故凹凸的云表面有明显阴影。被阳光照耀部份很白亮, 被遮阴部份则显得阴暗。浓积云在中、低纬度地区有时可降阵雨。在浓积云迅速发展过程中, 如其云顶上部有一层比较潮湿的空气层,受上升气流的影响,局部上抬,则若有水汽凝结,就可形成白色云纱般的云片,状如覆盖在浓积云顶的头巾或帽子,如图2,此种云称为云幞。浓积云一般不产生降水,但有时也可降小雨。如果清晨有浓积云发展,表明大气层结不稳定,常有积雨云发展,甚至有雷阵雨产生。

碎积云

在淡积云形成之前或积云被风吹散时,会形成边缘破碎、轮廓不完整、形状多变的碎积云。 碎积云多有1—15微米的水滴组成。如单独出现且无明显发展,一般表示天气稳定。

云状分类表
云族

云属

云类性质

学名

简写

学名

简写

低云

积云

Cu1淡积云Cu hum对流云

2

碎积云

Fc

3浓积云Cu cong

积雨云

Cb4秃积雨云Cb calv对流云

5

鬃积雨云

Cb cap

层积云

Sc6透光层积云Sc tra波状云
7

蔽光层积云

Sc op

8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9堡状层积云Sc cast
10荚状层积云Sc lent

层云

St11层云St层状云

12

碎层云

Fs

雨层云

Ns

13

雨层云

Ns

层状云
14碎雨云Fn

中云

高层云As

15

透光高层云

As tra

层状云
16蔽光高层云As op

高积云

Ac

17

透光高积云

Ac tra

波状云
18蔽光高积云Ac op
19荚状高积云Ac lent
20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21絮状高积云Ac flo
22堡状高积云Ac cast

高云

卷云

Ci

23

毛卷云

Ci fil

对流云
24密卷云Ci dens
25伪卷云Ci not
26钩卷云Ci unc

卷层云

Cs

27

毛卷层云

Cs fil

层状云
28薄幕卷层云Cs nebu

卷积云

Cc29

卷积云

Cc波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