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历史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国防部为了应付德国空军日益严重的威胁,急需一种新型的战机。当时,皇家空军最快的截击机时速在350千米左右,而为了拦截德国正在研制的新型飞机,截击机的时速至少要达到480千米。喷火的诞生就源于此。2

英国的超级马林公司研制的s系列水上竞速飞机,在1927年和1929年蝉联了两届“施奈德杯”水上竞速赛的冠军。为了迎接1931年的第13届“施奈德杯”水上竞速赛的冠军,在原有的S.6水上飞机的基础上,换装了一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R型活塞发动机,达到了2350马力,这个功率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战斗机的发动机马力还大。改进后的成果就是S.6B。1931年9月29日在英国莎兰特海滨举行的第13届“施奈德杯”水上竞速赛中,G·H.史汀福斯凭借着S.6B水上飞机创造了655千米/小时的佳绩,再次蝉联了冠军。2

英国空军提出了新的战斗机需求,要求以新型单翼战斗机逐步取代老旧的双翼战斗机,这一任务就交到了超级马林公司。超级马林公司的总设计师雷金纳德·J.米切尔在高速飞机的设计方面颇有名气。1933年,米切尔第一次尝试设计,就是以一台蒸汽冷却的“苍鹰”引擎作为动力的224型战斗机。由于蒸汽冷却系统的可靠性太差,这种引擎未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潜力。224型动力不足,速度很慢,英国空军遂将其淘汰。2

于是米切尔重新铺开图纸,采用革命性的机身结构技术,设计了一种更好的战斗机。同时,他也接洽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亨利·罗伊斯,他正私下开发一种代号PV12的新型12缸V型引擎。该引擎不但初始型号就有近735千瓦马力的功率,而且和代表了当时最高技术水平的机身结合得严丝合缝。整个1935年的下半年,米切尔都在泡设计中。这个阶段的原型机只被简单地称作F37/34,并于1936年3月5日在南安普敦的伊斯莱尔机场首次升空。超级马林的首席试飞员马特·萨默斯驾机进行了首飞,他降落后表示这是架完美的飞机。米切尔设计的时候预计最高时速是563千米,而试飞中显示的最高时速是561千米,他对这个结果也非常满意,因为这是当时世界上战斗机最好的成绩。2

1937年6月,米切尔病逝,当时这款飞机还在不断的研制过程中。接下来.约瑟芬·史密斯成了超级马林的首席设计师,在他的任期内,“喷火”完成了从原型机研制到大批量生产的跨越。“喷火”这个名字本来是维克斯公司的总设计师罗伯特·麦克里恩为224型准备的。最初,新战斗机的武器是机翼上的4挺机枪,后来,为了保证在一次标准的3秒点射中2

造成致命的杀伤,机枪的数目增加到了8挺。“喷火”的新式结构,特别是那革命性的机翼结构,在批量生产时给超级马林带来了无数麻烦。1938年年中,“喷火”才开始量产并交付英国空军。2

最初的“喷火”是双叶定距螺旋桨,后续的飞机安装了三叶、双桨距的螺旋桨。小迎角的桨距用于起飞,大迎角桨距用于巡航,先前的飞机也换上了该螺旋桨。这些措施可观地提高了飞机起飞和爬升的性能,再后来,当“喷火”配备了恒速桨后,飞行员便无需再确认螺旋桨桨距是否在起飞位置上了。

“喷火”座舱的头部空间小,个子较高的飞行员进去后会显得局促。突出的密封舱盖代替了最初的扁平舱盖,也成为“喷火”所有后续型号的一个特征。但是习惯了开放式座舱的飞行员觉得封闭式的座舱不舒服,于是他们总是大开着舱盖。后期的“喷火”还改进了包括安装防弹风挡、在引擎舱后隔板以及飞行员座椅后安装6毫米装甲板。机枪在高空被冻住的问题被发现后,加热装置也安上了飞机。

二战初期,交战双方的飞机普遍配备了装甲板,战斗机需要更猛烈的火力才能保证击落敌机。1939年6月,“喷火”又装备了两门20毫米西斯潘诺航炮。该改装的“喷火”制造数量很少,为了吸收射击时的后坐力,西斯潘诺最初被安装在引擎的上方。2

在二战爆发前,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购买或按许可证生产“喷火”表现了相当的兴趣。结果,战前除了一架样机受命飞往法国外,所有的喷火都被英国皇家空军独享。1939年9月前的订货情况为超级马林总计生产1160架,而勒菲的汽车工厂将生产另外1000架。

为了使“喷火”始终能和敌方最先进的战斗机匹敌,在生产过程中一直在进行改进。主要改进是发动机增加功率;采用不同的翼形,以适应不同高度的任务(一共三种翼形,标注在飞机型号中间,LF-低空、F-中空通用、HF-高空);经过不断改进,“喷火”逐渐达到活塞式战斗机性能的极限。

“喷火”是英国空军第二次大战中最重要的战斗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曾转战欧洲、非洲、亚洲。“喷火”式战斗机有很多改型,其中生产较多的有21、22和24型,至1947年10月,喷火停产。

技术特点喷火战斗机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性能上,都是英国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它采用的新技术包括:单翼结构、全金属承力蒙皮、铆接机身、可收放起落架、变距螺旋桨和襟翼装置,机身小得只能装一名飞行员。喷火的机动性能比德国的同类战斗机略差,但稳定性更佳,可以大大减轻飞行员的负担。3

海军使用的舰载型“喷火”一律称作“海火”,也有近10种改型。开始的“海火”只是在“喷火”Mk5的基础上加装着舰钩或加强起落架而成,直到“海火”Mk3才采用可人工折叠机翼,改装梅林55M型发动机(1585马力),后又改用功率更大的格里丰15型发动机,而成力二战后期英国主力舰载战斗机。“海火”于1942年1月首次参战,曾经参加朝鲜战争,并在英国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中服役到1967年。

服役情况1939年9月3日英国向德国宣战时,“喷火”仅有9个中队。1939年10月,“喷火”首开纪录,击落德国He-111轰炸机。在“不列颠之战”中,“喷火”和“飓风”一起构成英国的空中屏障。在战斗中,性能较好的“喷火”主要以德国的护航战斗机为对手。英勇的飞行员和德国飞机进行殊死的搏斗,击落大量入侵敌机,使德国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不得不告吹,为英国赢得重振军备的宝贵时间。英国飞机在战斗中也损失严重,英国紧急动员多个飞机制造厂一起开足马力生产“喷火”。1940年8月“不列颠之战”高潮时。“喷火”的数量已经达到19个中队。此后,“喷火”的逐渐取代其他战斗机,包括“飓风”战斗机,成为英国战斗机的主力机种。1942年3月首次部署到马尔它岛,1943年部署到太平洋战区。

装备“喷火”的国家或使用“喷火”参加皇家空军作战的外籍中队有澳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挪威、荷兰、波兰、南非、埃及、南斯拉夫、葡萄牙、土耳其。另外,向苏联红军交付了1331架,美国海军陆战队也有少量装备。“喷火”一直在英国空军中服役到1954年。2

喷火的海军型又称海火,但习惯上不分“喷火”和“海火”,统称为“喷火”式飞机。该机不但在技术性能上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流的,而且在数量上也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陆基型“喷火”飞机总产量力22907架(一说为22759架),舰载型“海火”总产量为2556架(一说为2408架)。“喷火”式飞机连续生产了12年后,在英国本土于1947年10月关闭生产线;在国外,1954年4月1日,马来西亚仿制的最后一架“喷火”Mk19型飞机出厂。一代名机从此便退出战争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

对决“零式”、“一式”1942年,日本海空军携太平洋战争初期胜利之威,对盟军位于澳大利亚达尔文地区的港口和各基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空袭,尤其是2月19日的大规模袭击,给了盟军沉重的打击,在当地守军明显处于劣势,而且日军似乎有登陆澳大利亚的计划的情况下,澳大利亚政府连续想英国提出要求派遣“喷火”5型战斗机前往澳大利亚作战的请求,但由于英联邦在42年的出境相当不妙,直到当年6月,英国政府才终于作出了向澳大利亚派遣“喷火”5的决定,虽然当时随着日军在中途岛的惨败,澳大利亚所受到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了。 在得到英国政府的命令后,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指挥部决定向澳大利亚派遣3个装备“喷火”5的战斗机中队,即英国皇家空军第54中队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第452,457中队,这3个中队中大部分飞行员都经历了不列颠空战,北非和西欧和德国空军的激烈战斗。这3个中队的飞行员,机械师和48架“喷火”5搭乘 Nigerstown和Stirling Castle两艘货轮从利物浦出发前往墨尔本。但在7月2日,当这两艘货轮抵达塞拉利昂港口停靠时,当地英国守军下令“没收” Nigerstown和上面搭乘的42架“喷火”5,因为当时北非战局十分紧急,而当地的英联邦空军从正常渠道无法迅速得到战斗机的补充,因而干起了“打家劫舍” 的勾当。剩下的Stirling Castle号总算于8月13日将剩下的6架“喷火”5和3个中队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运抵墨尔本,澳大利亚当局的失望可想而知,他们只能用得到的那6家“喷火”对飞行员进行适应性训练。当英国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就下令再次向澳大利亚运送“喷火” ,8月4日,Heperidge号货轮搭载43架“喷火”5从利物浦出发,与10月下旬顺利抵达墨尔本,这样“喷火” 中队终于有了飞机,这是澳大利亚得到的最大一批的“喷火”5,随后他们还会得到不断的补充,使得当地“喷火” 的数目一般保持在50架左右。在这3个中队的基础上,成了了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1战斗机大队(1st Fighter Wing, RAAF) ,担任大队长的是著名的“沙漠王牌”Clive Caldwell中校。从11月开始,“喷火” 中队开始了高强度训练。 在这段时间内,发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有飞机机械上的问题,“喷火”5在以前从未在亚热带作战过,和以前的作战环境相比,澳大利亚地面温度高,湿度很大,而高空的空气比欧洲和北非稀薄而高空温度很低,这就造成了“喷火”5的引擎和恒速单元故障率远比其他地区大,而且温差有时还会造成机炮无法发射。除此以为,另一个问题是战术问题,其他当地的盟军战斗机飞行员对于“喷火”5的到来十分兴奋,他们急于向新来者介绍日本人的战术和盟军的对策,但很快他们失望地发现这些新来者往往摆出一副他们是“见过世面” 的态度,对于他们的建议不大放在心里,他们发现由于在和德国空军的作战中,英国飞机的水平性能一般强于德国飞机,于是许多“喷火” 飞行员把对付德国人的一套完全照搬到了这里,在一开始的战斗中,他们试图在低速的情况下和“零式” 进行水平缠斗,这几乎是不能被原谅的错误。 经过3个月的战前训练,第一战斗机大队与1943年2月1日正式进入作战序列,很快地他们就进行了来到澳大利亚后的第一次战斗。在1943年,日本已经没有能力对澳大利亚进行大规模的打击,但日本海航仍不时地派遣飞机对澳大利亚达尔文港附近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参预这些攻击的主要是装备“一式” 陆攻的第753航空队和装备“零式”21的第202航空队,这两个部队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在日本海航中,这样的部队不多。为了加强空袭的效果,日军用高空侦察机Ki-46对澳大利亚地面目标进行侦察,在“喷火” 抵达前,盟军对这种飞机基本上毫无办法,但现在这一情况很快将改变了。1943年2月6日,在发现一架日本第76独立侦察机中队的Ki-46后,第54中队的2架“喷火”5立刻起飞拦截,Bob Foster上尉成功地追上了日机,并迅速地击落了他,这是“喷火”5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战果。

一直要到3月2日,“喷火” 才第一次和大规模的日机遭遇,这一天,日海航753航空队的9架“一式” 陆攻在202航空队的21架“零式”的护航下来袭,第一战斗机第54和和457中队各起飞12架“喷火”迎击,此外Clive Caldwell中校和他的僚机也加入了战斗。忽然遭到了如此大规模的盟军飞机拦截,日本人相当惊讶,随后的战斗非常混乱,“喷火” 机群成功地阻止了日机的攻击,许多日机被迫提前投掉了炸弹。战斗结束后,“喷火” 飞行员们宣称击落了2架“零式” 和1架B5N “KATE ” 轰炸机,击伤另1架“KATE ” ,而日本人则宣称击落了2架P-39和1架“水牛” ,事实上在这次空战中双方都没有任何损失。更有意思的是以前,日本飞行员多次宣称击落根本不存在的“喷火” ,而当这次和真正的“喷火” 交手后,他们却把“喷火” 当成了别的飞机。 3月7日,4架457中队的“喷火” 在作战巡逻中于Bathurst岛上空发现又一架Ki-46,他们迅速将其击落。3月15日,日机有一次来袭,这次是753航空队的9架“一式” 和26架“零式” ,27架“喷火” 起飞迎击,围绕着轰炸机,“喷火” 和“零式” 进行了激烈格斗,第一战斗机大队宣称击落日机9架,击伤6架,4架“喷火”被击落,2名飞行员阵亡,这是“喷火”在澳大利亚的第一批战损,而对于日军来说,这次空袭相当成功,日机投下的炸弹对达尔文港口的储油罐造成了损害,同时“零式” 宣称击落了11架“喷火” ,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架“零式“被击落,此外虽然8架” 一式” 在战斗中受创,但都安全返回。 在这次空战后,战况沉寂了一个多月,直到5月2日,日机才再次光临,共有26架“零式” 和18架“一式” ,33架“喷火” 起飞拦截(其中5架很快由于机械故障立刻返回) ,“喷火” 不停顿地攻击日机,直到日机投下炸弹开始返航,“喷火” 仍紧追不舍,直到飞出海面很远,他们总共宣称击落日机7架,击伤7架。但这一天被证明是“喷火”5在澳大利亚的最黑暗的一天,共有5架“喷火”被“零式” 击落,其他“喷火” 在返航途中有4架因机械故障,5架因燃料耗尽,结果其中4架迫降海滩上,其余5架或者迫降海面,或者其飞行员被迫弃机跳伞,即使迫降陆地上的4架“喷火” 中有3架报废,也就是说在一次战斗中损失了14架“喷火”5,幸运的是只有3名飞行员失踪(其中一名后来归队)。日机在这次战斗中无一损失,虽然有一些飞机被击击伤,但全部安全返回。下一次空战发生在5月9日,9架“零式” 前来ingimbi机场进行扫射,457中队起飞了5架“喷火” ,在随后的空战中“喷火” 飞行员宣称击落2架“零式” ,代价是一架“喷火” 被击落,但飞行员无恙。这次他们的估计非常准确,日202航空队有一架“零式” 被击落,飞行员阵亡,另一架“零式” 在返航后坠毁在机场上,飞行员生还。 随后一直到5月28日,9架“一式” 和7架“零式” 才再次前来攻击ingimbi机场,6架“喷火”5起飞,他们宣称击落了3架“一式” ,他们宣称的战果再一次得到日方记录的证实:2架“一式” 被当场击落,第三架坠毁在己方机场,这是“喷火” 在澳大利亚第一次击落日轰炸机。护航的“零式” 宣称击落了4架“喷火”5,实际上他们击落了2架。 然后又是一段平静的时期,直到6月17日,一架Ki-46前来侦察,守军起飞了42架“喷火” 拦截!而且这次拦截没有成功,那架日机成功地逃脱了! 日军的下一次攻击是来自日本陆航,6月20日第61航空队的18架Ki-49和第76航空队的9架Ki-48,为他们护航的是第59航空队的22架Ki-43,第一战斗机大队起飞了46架“喷火”,他们宣称击落了9架日轰炸机和5架战斗机,击伤8架轰炸机和2架战斗机,3架“喷火”被击落,2名飞行员阵亡,日军的实际损失1架Ki-49和1架Ki-43,另外1架Ki-49和2架 Ki-48被击伤,日军宣称击落了9架“喷火” 。 6月28日,日本海航753和202航空队再次来访,共有9架“一式” 和27架“零式” ,守军起飞了42架“喷火”,守军以损失2架“喷火” 的代价宣称击落了4架“零式“,实际上“零式” 在这次空战中没有损失,倒是一架“一式” 因遭重创迫降在己方机场。 6月30日,日海航对位于Fenton机场的美陆航第380轰炸机大队的重型轰炸机进行了“大规模” 打击,共出动23架“一式” 和27架“零式” ,虽然第一战斗机大队出动了38架“喷火” 进行拦截,日机还是把炸弹投掷在机场上,他们摧毁了3架B-24,被击伤了另外7架。7架日机,击伤11架,但实际上日军只损失了一架“一式” ,而且这架轰炸机挣扎着飞到己方机场附近才坠毁。 护航的“零式” 再次使得“喷火” 付出了重大代价,共有5架“喷火” 被击落,另有2架因机械故障坠毁,虽然“零式” 也相当夸大地宣称击落了16架“喷火” 。

7月6日,21架“一式” 在25架“零式” 护航下来袭,36架“喷火” 起飞迎击,他们宣称击落日机9架,击伤4架,6架“喷火” 被击落,另有2架因引擎故障坠毁,日机实际损失是2架“一式” 被当场击落,另2架重创后在返航后坠毁,此外2架“零式” 受创。这次袭击是日军对达尔文港的最后一次白天空袭,虽然“喷火” 未能重创来犯的日机,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喷火” 的拦截以及更重要的,其他战场的需求,使得日军被迫降低攻击的强度,并将其限制在晚上。 与此同时,日军的Ki-46侦察机继续蒙受重大损失,8月17日上午3架Ki-46遭到第452和457中队的“喷火” 的伏击,全部被击落。下午202航空队的一架Ki-46被Clive Caldwell中校击落,成为后者第27个战果。 受此重创,直到9月13日,日第70独立中队的3架Ki-46才再次光临,这次202航空对出动了36架“零式” 来为他们护航。第一大队起飞了48架“喷火” ,但还没等到他们接近那3架Ki-46,早已在高空等候的“零式” 呼啸着向他们猛扑下来,在“喷火” 能做出任何反应以前,3架“喷火” 已经起火坠落,随后是一场混战,“喷火” 宣称击落了5架“零式” ,实际上只有一架“零式” 被击落,同时202航空队宣称总共击落13架“喷火” ,当然如上所述,守军实际上只有3架“喷火” 被击落。 接着是9月26日,这次是很少有的日本海航行陆航联合行动,202航空队21架“零式” 保护陆航第75航空队的21架Ki-48,这次攻击只造成轻微的损害,第一战斗机大队的“喷火” 未能发现敌机,因而没有发生战斗,但在返航途中,2架“喷火” 因机械故障坠毁,2个飞行员全部丧生。 此后,战场再次沉寂了下来,直到11月11日晚,8架753航空队的“一式” 才再次前来攻击,Jack Smithson攻击了日机并宣称击落了其中2架,几乎可以肯定他实际上是两次攻击了同一架日机,只有一架“一式” 被击落,但这架飞机上的成员包括了753航空队的副长Horii中佐,他的死给753航空队成员的士气打击很大。 在这次战斗后,由于在太平洋战场的战局日益对日本不利,在损失了大量有经验的飞行员后,日本已经不能将2个有经验的航空队保留在澳大利亚这样已经变得十分次要的战场上,不久这些部队都被抽调去和美军作战,这样就结束了发生在澳大利亚的“喷火” 和“零式的较量。

性能指标尺寸数据翼展 11.23米

机长 9.47米

机高 3.86米

面积28.06平方米4

重量数据空重 2256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335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4309千克5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 650千米/时

升限 12650米

最大爬升率 23.1米/秒

航程 700千米

武器装备:8挺勃朗宁303口径机枪 ;后期版本:4门20毫米机炮

动力装置:一台R.R Merlin 61活塞发动机,功率 1565马力。6

总体评价“喷火”战斗机的综合飞行性能,在战时始终居世界一流水平。由于“喷火”的翼载荷比较低,因此与常采用“高速接近,一击就跑”战术的德国战斗机格斗时,可通过机动性好的优势夺取攻击主动权。

喷火是和德国空军BF-109并列为欧洲战区最重要的两大机种,也是两架从大战初期到结束较劲的敌人。尽管因为操作和飞行员因素,喷火战机在空中损失颇多,但是它的优良性能还是为英国维持制空权以及欧洲战局的扭转起到了重要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