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岛Ki43“隼”式战斗机,是日本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斗机,整个二战期间都在使用,盟军给它的昵称叫“奥斯卡”。虽然一般来说它是30年代开放式座舱、固定起落架轻型战斗机到40年代封闭座舱、可收放起落架重型战斗机之间的过渡机型,但却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到1945年8月一直生产。在战争第一年中,该机比敌方的战斗机性能要优越得多,许多日本陆军的王牌飞行员都使用该机。由于该机和著名的“零”式战斗机外形相似,经常被误认为是“零”式。1
与其设计参考原准机97式相比,“隼”增强了发动机功率并采用了有利于减阻的可收放式后三点起落架。3架原型机中的首架于1939年1月首飞上天,另10架性能改良的试生产型于11月进入总装和试飞。因战事迫在眉睫,1941年即由军部确认了“1式单战”的制式名称。
这是一种气动布局平凡的全金属轻型单发单座战斗机,机头很短,上方并列安装2挺机枪,和当时其他日本飞机一样,火力略嫌贫弱。在一台空冷星形ハ115型活塞发动机的后面,紧接着装一副前缘平直,后缘前掠并稍稍上反的梯形平面悬臂式低单翼。这种机翼可减缓气流的展向流动、推迟翼尖失速,减少诱导阻力。在翼梁前后空间,设有总容量564公升的4个油箱。半椭圆断面的机身较为细长,在座舱盖附近机身左壁,开有应急舱门。一杆老式的望远镜式瞄准具嵌装在前风挡玻璃里。全机给人以简洁、轻盈的印像。
型号演变一式战斗机一型(Ki-43-I)Ha-25型引擎装备的早期生产型。一型的生产型依照时间而有甲、乙、丙三批小幅度改进之机种。主要区分为火力上的强化。由于在中央翼下方增设了空战襟翼,使空战机动性有所加强,机头为二叶螺桨组,座舱盖后上方呈斜直线。其中的隼Ⅰ甲装备7.7毫米机枪2挺;Ⅰ乙改为7.7和12.7毫米各1挺;I丙则为12.7毫米2挺。另可挂炸弹30千克,最高时速近500千米。
一式战斗机二型(Ki-43-II)一式战斗机生产最多的型号。1943年改装完毕。与一型主要差别在于机身结构强化使其俯冲速限提高至600~650km程度,引擎换装成更强力的Ha-115,将左右主翼端各切短30厘米,螺旋桨由二翅换装为三翅螺旋桨。滑油散热器从Ⅰ型的环状内装式改成机头下外突型。而汽化器进气道则升至机头上方。此外,座舱盖后方改成弧状,完善了流场。其中Ⅱ乙型比Ⅱ甲型多设一套推力排气管,增加了附加推力。Ⅱ型的飞行性能,尤其是在航程上有较大提高。2
一式战斗机三型(Ki-43-III)于1944年中期问世,翼展缩短,将引擎换装为加装甲醇水注入装置之Ha-115-2引擎之最后量产型。武装与防弹装备与二型相同。最大速度提升至系列最高的560千米/小时。
一式战斗机四型(Ki-43-IV)换装为加装甲醇水注入装置之Ha-112-2引擎(与海军使用之金星六二式类似),并将机体部份改变成木制结构;不过此种机型还在设计图阶段计划便终止。3
KI-43-IIB技术参数武器装备1、机首内12.7毫米机枪2挺(携带弹药各270发); 2、30千克~250千克炸弹x2。
技术数据乘员:1人
机长:8.92米
翼展:10.84米
机高:3.27米
空重:1,910千克
发动机:1台中岛厦-115 14缸气冷星型发动机,858千瓦(1,150马力)
最大起飞重量:2,925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飞行速度:53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1,760千米
主要型号1型(Ki43-1):原型机,武器为7.7mm机枪×2
1型甲(Ki43-1甲):初期生产型,武器为7.7mm机枪×2
1型乙(Ki43-1乙):武器换为12.7mm机枪×1 + 7.7MM机枪×1
1型丙(Ki43-1丙):武器换为12.7mm机枪×2
2型(Ki43-2):安装1020马力 1式(HA115)发动机,装自动封闭油箱,3叶定速螺旋桨的隼2原型机
2型甲(Ki43-2甲):二型的生产型,武器为12.7mm机枪×2,可携带250kg炸弹×2
2型乙(Ki43-2乙):装新式冷却器,机体有小幅变化
2型改(Ki43-2改):发动机采用推力排气管,机体综合2型甲与2型乙的优点整合修改
3型甲(Ki43-3甲):搭载1式(HA115-2)1230马力发动机的改良型
3型乙(Ki43-3乙):安装2门20mm机炮的试制机
4型(Ki43-4):搭载4式(HA45)1650马力发动机的改进型,首机战争结束时还未完工4
试飞过程第一架原型机于1938年12月12日进行首次试飞。5这是日本陆军第一架配备可收缩起落架的机种,但连这项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设计也招致许多守旧派飞行员的批评;测试结果显示 キ-43-I 的续航力确实比诺门汗事变中活跃的九七式战斗机更优秀,但速度仅有少许提升(注),在陆军航空审查部最在意的水平回旋性上则比九七式来的差。 虽然之后部分试飞员参考了诺门汗事变中苏军I-16对抗九七式的战法,加入了垂直面机动,发现一式战的机动性高得惊人,能轻易的压倒九七战,但这结果在当时仍无法撼动大多数守旧派驾驶员与陆军审查部的态度。
测试结果对陆军中的轻/重战机两派而言皆不尽理想,原有意跳过此阶段的キ-43-I 直接进入换装更高马力引擎以图高速化的キ-43-II,不过不久后随着南进计划的推动,参谋本部需要一款长航程的护卫战机,被认为能与英美新锐战斗机抗衡的二式战斗机开发进度赶不上战局,因此陆军态度一变,决定对キ-43-I 进行最小程度的改装并迅速将之投入战场。于是在1941年(昭和16年、皇纪2601年)キ-43获得"一式战斗机"番号受到制式采用。
设计初期,由于陆军不合理的要求以致于中岛在开发此机时 过度将机体轻量化以期达到陆军之要求性能水平,结果导致在原型机试飞时发生了空中解体的惨剧。由于同时期零战原型机也发生了空中解体的事件,联带的让陆军对隼产生疑虑,将其配发时间延后要求其对机体结构加强。6
服役历史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陆军航空兵拥有的240架战斗机中,除80架为起落架固定的97式外,余下的大多是刚刚服役不久的新式战斗机“隼”Ⅰ。此后,随着飞机源源不断地补充到部队,“隼”式已成为战争初期仅次于海军“零”式飞机的日本第二主战机种。
1942年间,“隼”式随战局推移已渗入到东南亚各条战线。
1943年1月26日,驻缅甸东瓜(音)机场的50战队第3中队的穴吹智军曹驾驶“隼”式第一次击落大型轰炸机B-24。也是在这个时候,第1、第11战队的一批“隼”式飞机经海运抵达拉包尔,配合日军“放弃瓜达尔卡纳尔岛、确保所罗门、进击新几内亚”的战略方针,投入对本国海上运输线的护航巡逻飞行。1月27日,为掩护步兵撤离瓜岛,69架“隼”在空战中击落美军的P-38、P-39和F4F共计6架。31日,又有3架“隼”与10架P-38遭遇,P-38被击落4架。在同一天的另一个战场,“隼”式飞机曾击落B-17一架,并将一批12架F4F“野猫”战斗机中的10架打入海中。一时的得手,令“隼”飞机名声鹊起,与此同时,日本陆航经一年来的实战磨炼,也初步取得了空战经验。
进入4月份后,第24战队带着新的“隼”Ⅱ式飞机接替了第11战队,担负起新几内亚帕林拜地区的空防任务,并重点探索击落前来空袭的B-17、B-24等战略轰炸机的最佳战术。由于掩护轰炸机的P-40和P-38型战斗机护航得力,使日机损失日益严重。
8月中旬,第24、第59战队出动36架“隼”掩护9架轻轰炸机空袭了法巴地区,击落美机18架,自己仅损失3架。次日空战,又拣到了便宜。虽然在空战中临时占了上风,但飞行基地却屡遭美机偷袭,损失依然惨重。
如此严酷的消耗战到1944年则有增无减。如3月30日上午,因日军指挥失误,加上士气涣散,使120架“隼”式战斗机在拦截美军75架B-24和59架P-38的大空袭间隙中,大部被歼于两次起飞之间的地面加油过程中。4月3日,又有66架B-24、76架B-25、96架A-20和127架P-38来袭,第63战队只拿得出20余架“隼”式升空迎战。一场鏖战之后,只剩下几架“隼”式保持了完好状态。6月22日,盟军在霍兰加登陆成功,日飞行员弃机徒步后撤,大多死于饥饿或疾病。
1944年4月,第33战队虽在威瓦克空战中击落了美军P-38、P-47和B-24共计42架,但自己也仅剩下6架飞回家。当时,性能更好的“隼”Ⅲ式正在交付使用。一度转战于马来半岛、爪哇及泰缅地区的所谓“加藤隼战斗队”于当年6月飞往西贡改装“隼”Ⅲ甲。至年底,多次参加了袭击中印陆上交通线之枢纽——惠通大桥和袭击保山、米托基纳、帕莱尔以及达谬尔飞机场的行动。该队到1945年后,作为主战部队,又积极参与了攻击盟国船队的作战计划,并不断对盟军在东南亚的机场及装甲部队进行骚扰。1945年4月29日,“隼”式飞机在缅甸完成其最后一个战斗起落。
同样装备“隼”式飞机的陆航第33、第26战队长期在菲律宾作战。到战争后期,该部阿部中尉等3人在梅顿地区海空战中以自杀方式撞沉了皇家海军海上编队中的一艘驱逐舰,同时撞伤战列舰一艘。当进入1945年后,第26、第21战队的“隼”式飞机基本改作“特攻机”,飞行员们则充当了武士道的殉葬品。1945年3月,“隼”式飞机开进新加坡,4月21日,白川大尉曾驾驶“隼”式撞下一架B-24。6月,“隼”式飞机进入台湾地区,专事拦截盟军轰炸编队或掩护己方的海上运输船队。
在大战后期,日、英、美之间的海空大战大多发生在新几内亚以西区域,“隼”式飞机则主要参与了这一地区的要地防空及沿海船队护航行动,最远曾飞到过澳大利亚。
纵观“隼”式战斗机的服役作战史,在大战初、中期,作为日本陆军的代表机种,确实在近海陆上防空和海上护航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因机体本身发展潜力不大,加上攻击威力欠佳,在战争后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是不难理解的。与海军同时期的“零”式战斗机相比,两者的发动机功率和翼载差别不大,但火力和作战半径却明显逊于后者,这对于面对强大的对手,进行远离本土的作战显然是要吃亏的,这大概也是日军早期军用机片面追求设计简洁,构造轻便带来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