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板归,中药名。为蓼科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的全草。全国均有分布。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疔疮痈肿,丹毒,痄腮,乳腺炎,聤耳,喉蛾,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百日咳,瘰疬,痔瘘,鱼口便毒,泻痢,黄疸,臌胀,水肿,淋浊,带下,疟疾,风火赤眼,跌打肿痛,吐血,便血,蛇虫咬伤。
别名犁头刺藤、老虎利、雷公藤、霹雳木、方胜板、倒金钩、烙铁草、倒挂紫金钩、河白草、犁尖草、括耙草、龙仙草、鱼尾花、刺犁头、蛇不过、急改索、退血草、虎舌草、有竻犁头草、刺酸浆、拦蛇风、有刺粪箕笃、犁头藤、三角藤、蛇倒退、有竻火炭藤、大蜢脚、五毒草、火轮箭、猫爪刺、蛇牙草、南蛇风、老虎刺、猫公刺、白大老鸦酸、杠板归、豆干草、酸藤、降龙草、蛇见退、水马铃、芽叶蓼、有刺犁头藤、蛇咬草、蛇王藤、串心草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酸、苦,性平。
归经归肺、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散瘀止血。
主治用于疔疮痈肿,丹毒,痄腮,乳腺炎,聤耳,喉蛾,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百日咳,瘰疬,痔瘘,鱼口便毒,泻痢,黄疸,臌胀,水肿,淋浊,带下,疟疾,风火赤眼,跌打肿痛,吐血,便血,蛇虫咬伤。
相关配伍1.治缠腰火丹(带状疱疹):鲜扛板归叶捣烂绞汁,调雄黄末适量,涂患处,每日数次。(《江西民间草药》)
2.治痈肿:鲜扛板归全草60-90g。水煎,调黄酒服。(《福建中草药》)
3.治乳痈痛结:鲜扛板归叶洗净杵烂,敷贴于委中穴;或与叶下红共捣烂,敷脚底涌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闽东本草》)
4.治急性扁桃体炎:石豆兰30g,扛板归75g,一枝黄花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5.治瘰疬:扛板归20g,野南瓜根90g。猪瘦肉120g炖汤,以汤煎药。孕妇忌服。(《江西民间草药》)
6.治附骨疽:扛板归20-30g。洒水各半煎2次,分服;以渣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7.治似麻风型的脱节癞:蛇倒退(红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莲草、车前草(鲜者)各45g,煎水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8.治黄水疮:蛇倒退叶(为细末)30g,冰片1.5g。混合,调麻油涂搽。(《贵阳民间药草》)
9.治坐板疮:乌贼骨三钱,雷公藤三钱。共为细末擦之,干则以菜油调敷。(《王秋良家秘》)
10.治痔疮、肛漏:扛板归30g,猪大肠60g。炖汤服。(《江西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20-4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体质虚弱者及孕妇慎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在夏、秋间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晾干。
二、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根及泥屑,喷潮,润软,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形态特征扛板归:多年生蔓生草本,长1-2m。全株无毛;茎有棱,棱上有倒钩刺。叶互生;叶柄盾状着生,几与叶片等长;托叶鞘叶状,圆形或卵形,抱茎,直径2-3cm;叶片近三角形,长、宽均为2-5cm,淡绿色,下面叶脉疏生钩刺,有时叶缘也散生钩刺。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两性花;花小,多数,具苞,苞片圆形,花被白色或淡红色,5裂,裂片卵形,果时增大,肉质,变为深蓝色;雄蕊8;花柱3叉状。瘦果球形,暗褐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生于荒芜的沟岸、河边及村庄附近。全国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药材性状:茎细长,略呈方柱形,直径1-5mm;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黄绿色,生有倒生钩状刺;节略膨大,具托叶鞘脱落后的环状痕,节间长0.6-6cm;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髓部或中空。叶互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近等边三角形,淡棕色或灰绿色,叶绿、叶背主脉及叶柄疏生倒钩状刺。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苞片圆形,花小,多萎缩或脱落。气微,味微酸。
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段状,茎略呈四棱形,表面紫红色或紫棕色,具棱,棱上有倒钩刺,断面黄白色,有髓或中空。叶互生,叶片多皱缩,完整叶片呈盾状着生,灰绿色至红棕色,下面叶脉及叶柄均有倒生钩刺。顶端有短穗状花序,花小。瘦果球形,黑色。气微,茎味淡,叶味酸。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2.抗病毒作用
3.对肿瘤有抑制作用
4.明胶纤维素有止血作用
现代研究1.用于痔瘘术后
2.治疗百日咳
3.治疗湿疹
4.治疗急性肾炎
相关论述《物理小识》:“犁头刺藤,其叶三角如犁头,多在篱边生。”(引自《纲目拾遗》)
《生草药性备要》:“老虎利,芽梗俱有勒,子蓝色,可食。”
《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和。”
《贵阳民间药草》:“酸、苦,寒。有小毒。”
南药《中草药学》:“入肺、小肠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酸,凉。”
王安卿《采药志》:“治翻胃噎膈,疟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积心疼,虚饱腹胀,阴囊肿大,跌打内肭,发背,疔疮,乳痈,产后遍身浮肿。”
《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气,治淋浊。”
《广东中药》:“治斑痧热症,止泻痢,外洗天泡疮,痔疮,皮肤瘙痒。并治夹色伤寒。”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肾炎水肿,风火赤眼,带下,蜂刺。”
《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利湿。治感冒,气管炎,腹泻,小便混浊,痈疽,湿疹。”
《广西本草选编》:“治湿热带下。”
《福建药物志》:“治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脱肛,中耳炎。”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柳萍 - 硕士,副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张延萍 - 副教授,博士生 - 河南科技大学制药学院制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