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成立于1966年,是我国唯一的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承担着我国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建设和运行着我国最早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长短波授时系统,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天地一体星地综合卫星导航授时试验平台,为我国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授时中心使用40多台不同性能的守时原子钟,综合产生连续稳定的原子时,利用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对其进行自主校准,按照国际统一部署对其进行闰秒,与世界时进行协调,形成我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我国的原子钟数据每天实时参加国际比对,应用定期反馈数据进行国际校准,实现了“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一致性,专业上称“时间溯源”。

围绕“两弹一星”和空间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按照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求,我国在陕西蒲城建设了专用短波授时台,授时精度在毫秒(即千分之一秒)量级,能够满足天文观测、地震测量、电力调度等应用。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授时中心开始负责建设我国的长波授时系统。钱学森在1974年长波授时台方案论证会上指出,建设长波授时台就是要建全国统一的、高精度的一面大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陕西蒲城建成长波授时系统,授时精度达到微秒(即百万分之一秒)量级,比短波授时精度提高了1000倍。从此,我国授时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1世纪初,我国建成了电话和网络授时系统。另外,国家授时中心还建立了基于通信卫星的授时系统。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授时系统于2021年7月正式开通服务,授时精度在10纳秒(即十亿分之一秒)量级。现在,我国建立了统一溯源、应用有线无线技术的多手段“北京时间”发播授时系统,较好满足了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有效支撑经济社会运行,保障着国家安全。

国家授时中心长期开展守时原子钟、铯原子喷泉钟、星载原子钟、锶原子光钟和芯片原子钟等多种新型原子钟研制工作,实现了国家标准时间的自主产生和性能提升。

今年7月,国家授时中心发明专利“基于铯原子饱和吸收谱的半导体自动稳频激光器”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专利发明人为张首刚、马杰、李孝峰、刘杰和石浩。该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铯原子饱和吸收谱的半导体自动稳频激光器,提出的激光稳频和整体集成技术是限制光抽运小铯钟工程化的技术难题。该专利技术已成功实施转化,具有显著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国家授时中心勇挑重担,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中国空间站高精度时频科学实验系统等重大任务,已成为国家时频体系建设的战略力量。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关注CHN九象科技,通过科普,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太多奇妙无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