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损伤在体育运动中很常见。在所有体育运动相关的损伤中,踝关节损伤约占25%。踝关节损伤以韧带损伤为主,体育运动中踝关节韧带损伤率约占踝关节总体损伤率的80%。踝关节的损伤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正常比赛及训练,如处理不当还会产生踝关节不稳以及退变性骨关节炎等慢性损伤。

踝关节容易发生损伤的解剖学基础踝关节包括胫距、胫腓和距腓三个关节面,主要保证足部背伸、跖屈、翻转、旋转的功能。胫腓骨远端的内踝、外踝共同行成的踝穴,距骨和踝关节内外侧不能完全匹配,这是踝关节容易发生旋转的解剖学基础。在跳起着陆过程中,踝关节逐渐从跖屈位变换到背伸位,在此过程中踝关节面间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加,而单位面积受力不断减少,在着陆稳定时,距骨内外侧关节面与胫腓骨间的接触面积最大。踝关节的稳定与韧带的关系密切。

踝关节外侧有外侧韧带加固,它起自外踝,分三束止于距骨前外侧、外侧和距骨后方,被分别称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外侧韧带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也是着陆过程较易损伤到的结构。踝关节内侧有强大而坚韧的三角韧带加固。三角韧带的解剖结构多而细小,其维持关节生物力学稳定的机制复杂。

图:人体踝关节解剖结构

Boden等人认为,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内侧结构、外侧结构和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此三个结构中有两个是稳定的,则踝关节稳定。在踝关节处于跖屈或背屈位时,三角韧带对踝关节及小腿的旋转稳定性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Michelson等认为踝关节处于极度背伸和跖屈位时,踝关节均内翻,而三角韧带可以有效限制距骨外旋而保证踝关节的稳定。

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生物建模与三维有限元采用生物建模来对足部的应力分布进行研究可以为踝关节落地损伤提供足部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的证据。建立适当的踝关节生物力学模型成为足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点。三维有限元技术可以利用CT或MRI扫描技术获取正常踝关节的各种三维坐标值,然后输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而建立起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它不仅可以有效地仿真人体骨骼肌肉系统,还可以推测内部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应力分布变化。同传统生物力学的研究相比,三维有限元法还具有费用低、应用广、适应性强的优点。陶凯等运用三维有限元模型量化了不同姿势下的足底压力分布、踝关节内部软组织应力分布以及跳起着陆时足弓的变形对足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Cheung等运用MRI图像建立了高度解剖学相似的踝部有限元模型,具体量化分析了足底软组织硬度和对足底压力和骨骼应力分布的影响。运用此技术可以对新型运动鞋垫的设计方案提高理论支持。

踝关节损伤的运动学研究体育运动中踝关节的运动学研究早期集中于使用高速摄像来分析着陆过程。高速摄影可以得到受试者跳起着地时踝关节的落地速度、角度和运动时间,进而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出踝关节所受到的着陆冲击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对着陆伤运动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工具。目前运动生物力学实验中使用较多的是三维运动捕捉系统。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可以通过受试者身上的标记物来捕捉人体运动的轨迹。它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精确输出运动时间、运动速度、加速度、各方向的关节角位移及角速度等相关运动学参数。Yeow等运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合测力台技术比较了男女运动员的跳起落地踝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差异。Ergen等人运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有踝关节扭伤的足球运动员进行了研究,比较了踝关节护具和热身训练对踝关节的防护的影响。井兰香等运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合测力台技术对篮球运动员的负重超等长训练后下肢踝关节的动力学和刚度的变化进行研究,指出经过等长训练后可以提高踝关节的动力学和刚性参数,同时可以降低踝关节损伤的风险。

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体育运动中跳起着地的踝关节损伤通常与足底受的地面冲击力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力的极限有关,因此,地面反作用力的检测在踝关节着陆损伤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外踝关节的动力学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是三维测力台系统。它可以测出着陆面垂直、前后和侧向力的分布,借助相关软件还可以推算出相应的三个方向的力矩和压力中心轨迹。Lida等人运用三维测力台模拟运动员跳起着地时地面冲击力的吸收过程,指出了中枢运动控制对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Chu等人使用三维测力台结合运动捕捉系统对体育运动中经常导致关节扭伤的动作进行研究,得出了各种动作下的踝关节内翻角度和地面的反作用力。

Madigan运用三维测力台研究地面作用力与下肢肌肉疲劳之间关系发现:落地前下肢肌肉的疲劳会影响下肢关节屈曲幅度,进而导致下肢受到的地面冲击力增加。数字化技术的研究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经过了足印技术、足底压力扫描技术、力板与测力台技术、压力鞋与鞋垫技术。三维测力台虽可以准确测量地面反作用力及分布,但无法测出“足-鞋界面”的压力。足底压力鞋垫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鞋垫与足底贴服,故它可以测量“足-鞋界面”压力的连续参数,并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目前,在生物力学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鞋垫是比利时F-Scan测力鞋垫和德国Pedar测力鞋垫。设计者把传感器按足底的解剖位置排列,加上衬垫,做成鞋垫,当人穿此鞋站立或行走时,传感器的输出发生变化,数据经处理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步态压力曲线。Fong等通过足底压力鞋垫3PS对体育运动中踝关节后旋力矩进行检测,评估了落地时踝关节在不同姿势的损伤风险。

表面肌电的研究体育运动中跳起落地时踝关节肌肉的运动可为关节运动提供动力并可保证关节的协调性。着陆时,下肢肌肉力量不足会导致落地姿势动作的不到位,进而增加踝关节损伤的风险。另外踝关节肌肉的慢性疲劳也是体育人员跳起落地踝关节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Osterberg等人在研究重复提踵测试时踝关节肌肉疲劳的过程中发现限制提踵动作继续完成的并不是肌肉力量的峰值,而是由于肌肉疲劳导致不能维持动作的预定范围。表面肌电活性与肌肉的活动状态和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肌肉的活性。表面肌电图(sEMG)技术是通过肌电图仪采集肌肉表面电信号并加以分析的方法。应用sEMG信号特征可以预测骨骼肌纤维类型,评估力量训练,检测肌肉损伤,测定人体活动的反应时、运动时和电机械延迟以及其与肌肉组织代谢的关系。Niu等人通过检测下肢落地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对运动员着陆双下肢肌电活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了运动员着地时的双侧踝关节屈曲肌群活动性存在明显差异。Lida等。运用表面肌电技术对着陆缓冲过程的下肢肌肉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证实了中枢运动控制在对踝关节落地运动协调上的作用总之,影响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影响因素很多,只有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预防体育运动中踝关节的运动损伤。运用新的技术方法来对踝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表面肌电和有限元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为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扩展阅读胡耿丹, 王乐军, 牛文鑫. 运动生物力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 第1版.

Niu WX, Yao J, Chu ZW, Jiang CH, Zhang M, Fan YB. Effects of ankle eversion, limb laterality, and ankle stabilizers on transient postural stability during unipedal standing.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15, 35(1): 69-75.

Niu WX, Wang LJ, Feng TN, Jiang CH, Fan YB, Zhang M. Effects of bone Young’s modulus 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n the lateral ankle biomechanics. Applied Bionics and Biomechanics. 2013, 10(4): 189-95.

Niu WX, Fan YB*. Terrain stiffness and ankle biomechanics during simulated half-squat parachute landing.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3, 84(12): 1262-7.

Niu WX, Chu ZW, Yao J, Zhang M, Fan YB, Zhao QP. Effects of laterality, ankle inversion and stabilizers on the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during unipedal standing. Journal of Mechan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12, 12(3): 1250055 (15 pages). (IF 2013 = 0.803)

Niu WX, Wang Y, Yao J, Zhang M, Fan YB, Zhao QP. Consider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kle stabilizer selection for half-squat parachute landing.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11, 82(12): 1118-24.

Niu WX, Wang Y, He Y, Fan YB, Zhao QP. Kinematics, kinetics, and electromyogram of ankle during drop land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dominant and non-dominant limb. Hum Mov Sci**.** 2011, 30(3): 614-23.

Niu WX, Wang Y, He Y, Fan YB, Zhao QP. Biomechanical gender differences of the ankle joint during simulated half-squat parachute landing.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0; 81(8): 761-7.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牛文鑫 - 助理教授 - 同济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