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为,儿童不会停留在自我中心状态。在动作协调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学会区分主体与客体,逐渐意识到自我,并尽可能找到自我在世界中的地位,因而能够在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建立相互联系。这就是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意识客观化的过程。皮亚杰把这个过程叫作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简介

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或“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现象的发现“是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上的第一个巨大成就。这使他作为一个学者而誉满全球。”5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了“去自我中心化(decentration)”这一概念。1962年,他更进一步提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4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并相应存在着4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化进程。从总的趋势来看,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

贯穿于皮亚杰早期著作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和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自我中心化”。皮亚杰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含义还要广些,即幼儿对自己的这种主观性是意识不到的,否则自我中心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另一方面,皮亚杰又认为,儿童不会停留在自我中心状态。在动作协调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学会区分主体与客体,逐渐意识到自我,并尽可能找到自我在世界中的地位,因而能够在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建立相互联系。这就是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意识客观化的过程。皮亚杰把这个过程叫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通过这个革命,儿童在自己的认识中建构了一个客观的世界,并且认识到主体的心理活动是与这个客观世界相对立的。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与周围世界发生关系时有着两种重要的作用: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正是这两者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当同化作用超过顺应作用时,客体被纳入主体的原有图式之中,客体的特征没有受到重视。这时,儿童就处于自我中心化。这种情况的最典型的形式就是象征性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受儿童支配的客体只被用来代表他想像的东西。反之,当顺应作用超过同化作用时,就会产生模仿,儿童忠实地再现客体的形式和运动。但模仿还不能使儿童的意识去自我中心化。只有在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相互平衡时,才会有同化服从于主体必须顺应的情景,而顺应又服从于必须被同化情景的现有结构。只有这时,才会产生与游戏、模仿相对立的认识活动,从而使儿童既意识到主体,又意识到客体。这种状态才是去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实质就是主体区分并协调自我内部之间、自我与外在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

然而,像世界上所有的平衡一样,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的这种平衡也是不稳定的、暂时的,随着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又会出现新的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中心化及去自我中心化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复进行、不断发展的。于是,个体心理便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螺旋上升、不断发展。

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4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进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化的最初状态逐渐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婴儿出生时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永久性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从4—7个月开始,婴儿逐步认识自己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始去自我中心化过程,直到第18—24个月时这一过程才得以完成。它使婴儿学会把自己看成是由许多永久性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在情感方面,婴儿通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而区分自我与他人,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好奇心的驱使而区分自我与外界事物。第一次去自我中心化的实质就是自我和外在环境的分化和在实物动作水平上的协调。

前运算阶段(2~7岁)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运用语言形成了表象,并与他人交际,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化。虽然也表现为最初的对自己和他人观点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相对地缺乏认识,但这种缺乏却是在表象性上而不是在感知运动方面。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表现出几种原始思想模式,如泛灵论、人造论、实在论。自我中心言语是学前期幼儿的重要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交往(尤其是同伴间交往)的发展,儿童得以逐渐认清别人观点或看法的存在,从而在“概念或概念化了的活动”上区分并协调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完成了第二次去自我中心化。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不能把感知事件和心理建构区分开来。一些与感知相悖的假设性说法(如,假设煤是白的)对他们来说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这种自我中心化现象一直到形式运算阶段初期,儿童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时才得以消失。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去中心化的能力得到发展,儿童认识到他人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并不是都客观化了。事实上,有些成人的思维方式仍是自我中心化的。

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

当形式思维的认知结构形成以后,就产生了第4次的自我中心化。青年认为,自己思想具有无穷的力量,他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改造社会和改造世界,达到理想的境界。

皮亚杰认为,任何一次去自我中心化,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第二,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绝对真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