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梨(学名:Anneslea fragrans Wall.)是山茶科、茶梨属乔木,为灌木状或小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黑褐色;叶革质,叶形变异很大,通常为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至狭椭圆形,顶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全缘具齿,上面深色,下面淡绿白色,花数朵,苞片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有时近圆形,萼片质厚,淡红色,阔卵形或近于圆形,裂片阔卵形,花药线形,基部着生,果实浆果状,革质,花萼宿存,厚革质;种子红色假种皮。1-3月开花,8-9月结果。
多生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中或林缘沟谷地以及山坡溪沟边阴湿地。该种根、树皮、叶可入药。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形态特征乔木,高约15米,有时为灌木状或小乔木;树皮黑褐色;小枝灰白色或灰褐色,圆柱形,无毛。
叶革质,通常聚生在嫩枝近顶端,呈假轮生状,叶形变异很大,通常为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至狭椭圆形,有时近披针状椭圆形,偶有为阔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8-13 厘米,宽3-5.5 厘米,偶有为6-7厘米,宽2-2.5厘米,顶端短渐尖,有时短尖,尖顶钝,偶有近钝形或圆钝形,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全缘或具稀疏浅钝齿,稍反卷,上面深色,有光泽,下面淡绿白色,密被红褐色腺点;中脉在上面稍凹下,下面隆起,侧脉10-12对,上面稍明显,下面不甚明显,有时稍隆起;叶柄长2-3厘米。
花数朵至10多朵螺旋状聚生于枝端或叶腋,花梗长3-5厘米,偶有仅约2厘米;苞片2,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有时近圆形,长3-4.5毫米,外面无毛,边缘疏生腺点;萼片5,质厚,淡红色,阔卵形或近于圆形,长1-1.5厘米,顶端略尖或近圆形,无毛,边缘在最外1片常具腺点或齿裂状,其余的近全缘;花瓣5,基部连合,长5-7毫米,裂片5,阔卵形,长13-15毫米,顶端锐尖,基部稍窄缩;雄蕊30-40枚,花丝基部与花瓣基部合生达5毫米,花药线形,基部着生,药隔顶端长突出;子房半下位,无毛,2-3-室,胚珠每室数个,花柱长1.5-2毫米,顶端2-3裂。果实浆果状,革质,近于下位,仅顶端与花萼分离,圆球形或椭圆状球形,直径2-3.5厘米,2-3室,不开裂或熟后呈不规则开裂,花萼宿存,厚革质;种子每室1-3个,具红色假种皮。花期1-3月,果期8-9月。23
生长环境多生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中或林缘沟谷地以及山坡溪沟边阴湿地。2
分布范围产于福建中部偏南及西南部(仙游、大田、龙岩、上杭)、江西南部(龙南、寻乌、安远)、湖南南部莽山、广东(乳源、英德、连县、南雄、新丰、从化、温塘山、鼎湖山、信宜、增城)、广西北部(龙胜、兴安、临桂、武鸣、融水、大苗山、灌县、上林、平南、象州)、贵州东南部(榕江、荔波、丹寨)及云南南部、东南部、西南部(西双版纳、勐海、耿马、思茅、沧源、勐腊、佛海、景洪、屏边、临沦、双柏、峨山、腾冲、顺宁、广南、景东、墨江、龙陵、镇越、六顺、镇康、凤庆)等地。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尼泊尔也有。2
主要价值
根、树皮、叶(红香树):微苦、涩,凉。可做药用。3
主要变种本种在我国分布广,是一个多型性种,含4个变种:
披针叶茶梨(变种) 细叶茶梨(台湾植物志),披针叶红楣(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果实较小,长约3厘米,直径1-1.2厘米,果梗较短,长2.5-3厘米,以及长圆状披针形至近披针形的叶片,长10-13厘米,宽3-3.5厘米,顶端短尖,尖顶钝等。
我国台湾特有变种,分布于屏东、台东及恒春等南部地区;生于海拔800-1200米的山地阔叶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台湾恒春市。2
高山茶梨(变种) 细叶茶梨(台湾植物志)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较小,卵形或近卵圆形,长仅4-6厘米,宽3-4厘米,顶端钝等。
产于云南南部勐宁;生于海拔约2700米的林中。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勐宁。
本变种叶片特小,叶柄也短,是否由于生境差异造成的,因目前仅有一份标本,无法确定,有待进一步野外观察研究。李惠林先生发表这个种时,曾记述:“花梗长1-1.5毫米……”,根据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俞德浚18031(副模式标本)标本看,装在纸袋中的花梗已长达2厘米,同时标本上还有一段折断的基部,所以这个变种的花梗长实际是超过2厘米的。2
**厚叶茶梨(变种)**红花红楣(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红花安纳士树(中山大学学报)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3-16厘米,宽4.8-7厘米,顶端圆,中脉在上面粗壮,明显隆起以及果实较大,长3-4厘米,直径约2厘米,果梗粗壮,长2-3厘米等。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7-8月。
特产于我国广东阳春八甲河尾山;生于海拔300-500米的山地林中或沟谷地林缘。模式标本采自广东阳春河尾山。
本变种和海南茶梨(变种)var. haianensis Kobuski甚为近似,区别仅在于后者的叶片一般较小,顶端近于圆形或短钝,中脉在上面明显下凹以及果实较小,长约1.5-2厘米,直径约1.5厘米,实无另立一个新类型的必要。2
海南茶梨(变种) 海南红楣(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长圆形至椭圆形,较小,长6-8厘米,宽2.5-3.3厘米,顶端短钝,偶有近圆钝形,中脉在上面明显下凹,果实较小,长1.5-2厘米,直径约1.5厘米,果梗长2-4厘米等。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7-8月。
产于海南吊罗山、陵水、保亭和广西十万大山等地;多生于海拔600-800米的山坡沟谷林中,有时也见于山地灌丛中。2
繁殖方法采种:茶梨果实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浆果状蒴果由黄绿色转黄褐色、上部微裂、假种皮变红色、种仁饱满时,就及时采集。果实采回后,置通风室内,晾摊两三天,完成后熟,拿到室外水泥地上,用脚践踏,将果壳踩开,取出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24小时。搓去红色假种皮,漂去空籽粒,捞出晾干,随采随播或润沙贮藏,种子贮藏注意沙子不要太湿,以免烂种。
根据种子品质检验,茶梨每个果内有1粒至3粒种子,出籽率为2%至3%,每公斤约9000粒至10000粒种子。种子颜色为灰白色,种长0.85厘米至1.3厘米,发芽率为85%至90%。
育苗:选好圃地苗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灌溉方便、深厚肥沃湿润之地。整地方法同常规育苗,每亩施过磷酸钙100公斤、优质复合肥100公斤、厩肥200公斤、呋喃丹5公斤,拌匀后结合整地,放入苗床,圃地要深耕细整,土块细碎。
播种育苗:播种可分冬播和春播.冬播即种子处理后,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3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干净,即可播种。随采随播可减少贮种的麻烦,种子发芽率高,出苗早,苗木质量好,但苗圃管理用工多。春播为三四月,种子经过贮藏后进行润砂催芽,有部分破胸吐白时,即可播种,可提早出苗,节约用工。
播种方法:常采用条播,条距20厘米至25厘米,播种沟深4厘米至5厘米,沟内垫一层2厘米至3厘米的黄心土,再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用黄心土盖种,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度,并覆盖稻草保湿。4
识别要点①树皮黑褐色,小枝灰白色,全株无毛。②叶常聚,lj枝顶呈假轮生状,叶背色淡,一书脉稍隆起,有红色腺点。③花腋乍,白色,萼片肥厚,淡红色,边缘l片有腺点或齿裂;花瓣基部连合,上部5浅裂。5
栽培技术田间管理苗期管理:适时遮阴:茶梨幼苗喜阴怕日灼,在适当遮阴条件下,苗木生长迅速,一年生苗高可达40厘米至50厘米。因此,当幼苗出土后,气温开始上升,于4月底至5月初,要搭上高1.8米的棚架,上盖遮光度为60%的遮阳网,以利于苗木生长。
及时中耕除草:茶梨喜深厚疏松的土壤,圃地要勤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同时,也要注意排除渍水,防止根腐。
勤施肥:茶梨须根发达,叶片大,需肥量大,因此要勤施肥,五六月展叶期,每半月施1次0.5%的尿素水,7月结合抗旱追肥,八九月为苗木生长高峰期,要施一两次人粪尿,9月下旬停止施肥。4
病虫防治病害有根腐与日灼,根腐是高温高湿引起,防治方法是排除渍水,并用1%的青矾溶液淋篼,15分钟后清水洗苗,以免发生药害。日灼要及时遮阴,发病初期连续喷两次0.125%托布津防治效果好。虫害有地老虎和金龟子幼虫危害地上、地下部位,可用0.125%的氧化乐果淋篼,或早、傍晚人工捕捉。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付晶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