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汤,中医方剂名。为泻下剂,具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之功效。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清,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抽空理线,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属于阳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者。

歌诀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1

组成大黄、芒硝、厚朴、人参、当归、甘草、枳实。

用量大黄9g、芒硝12g、枳实 6g、厚朴3g、当归 9g、人参6g、甘草3g。

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清,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抽空理线,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方义本证多由邪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气血不足所致。治疗以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为主。邪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舌苔焦黄或焦黑;素体不足,或耗伤气血,故见神疲少气,脉虚;邪热炽盛,内扰神明,故见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抽空理线。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热;当归、人参益气补血、扶正祛邪;桔梗开宣肺气,以助大黄通腑;姜、枣、草补益脾胃。2

配伍特点桔梗与大黄配伍,上宣下通,肺与大肠相表里,欲通胃肠,必先开宣肺气。九药合用,既攻下热结,又补益气血,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运用本方用于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临床应用以自利清水,色纯清,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气血虚者,去芒硝,加大人参、当归的用量。

附方 新加黄龙汤组成:细生地、生甘草、人参、生地黄、芒硝、玄参、麦冬、当归、海参、姜汁。

功用:泻热通便,滋阴益气。

用量: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另煎,4.5克)、生大黄(9克)、芒硝(3克)、 玄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6匙)。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朴,冲参汁上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重要文献摘要1、《伤寒六书》:“治患心下鞕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前六乙顺气汤。”

2、《张氏医通》:“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焉能兴云致雨,或者以为因虚用参,殊不知参在群行剂中,则迅扫之威愈猛。”3

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崔蒙 - 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