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泡,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红泡刺藤Rubus foliolosus D.Don(Rubus niveus Thunb.)的根、果实。分布于陕西、甘肃、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根具有止泻痢,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消炎之功效。常用于痢疾,腹泻,风湿关节痛,痛风,急、慢性肝炎,月经不调,小儿疳积,挫伤疼痛,湿疹,皮肤化脓性感染,口腔炎,咽颊炎,牙龈炎。果实具有补肾涩精之功效。常用于泌尿道结石,神经衰弱,遗精,早泄。

入药部位根、果实。

性味根:味苦、涩,性平。

果:味甘、酸,性微温。

归经根:归心经。

果:归肝经。

功效根:止泻痢,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消炎。

果:补肾涩精。

主治根:痢疾,腹泻,风湿关节痛,痛风,急、慢性肝炎,月经不调,小儿疳积,挫伤疼痛,湿疹,皮肤化脓性感染,口腔炎,咽颊炎,牙龈炎。

果:泌尿道结石,神经衰弱,遗精,早泄。

相关配伍治衄血、倒经:倒生根(红泡刺藤的根)、白茅根各30克,侧柏炭、墨旱莲各12克。水煎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用法用量根:15-30g,果:30-6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采集加工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灌木,高1-2.5m。枝紫红色,有粉霜,散生钩状皮刺。奇数羽状复叶;总叶柄长1.5-3.5cm,和叶轴均被柔毛及钩状皮刺;托叶条形;小叶5-9,小叶片长圆形、卵状矩圆形至菱状长圆形,长2.5-6cm,宽1-3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锯齿,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夏季开紫红色花,圆锥花序伞房状,顶生或腋生;总花梗、小花梗和花萼外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直径1cm,萼裂片卵状披针形,凸尖头。聚合果近球形,暗红色,密被灰白色绒毛,直径1cm。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500-2800m的山坡灌丛、疏林或山谷河滩、溪流旁。分布于陕西、甘肃、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鉴别根:长短不等,分枝较多,外表面棕褐色,须根较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强。气微,味微涩。

果实:为聚合果,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长0.4-0.8cm,直径0.3-0.7cm;表面淡紫红色或黄绿色,顶端钝圆,基部中心凹入。宿萼紫褐色,密被细绒毛,有带刺的小果梗。小果易剥落,每个小果呈半月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茸毛,两侧有明显的网纹。体轻,质硬。气微,味甘、酸。

相关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主治风湿、痢疾。”

附注在云南作为覆盆子使用。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冯怡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