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篾,中药名。为葡萄科植物七叶崖爬藤TetrastigmadelavayiGagnep.的根或茎藤。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热结膀胱,小便涩痛,无名肿毒,跌打损伤,蛇伤。

入药部位

根或茎藤。

性味

味酸、辛,性寒。

归经

归肝、肾、膀胱经。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热结膀胱,小便涩痛,无名肿毒,跌打损伤,蛇伤。

相关配伍

1、治无名肿毒,全身发热,局部红肿:一把篾15-30g,水煎服。

2、治疮疖肿毒:一把篾适量,捣烂包敷。(1-2方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

秋季采茎藤,冬季挖根,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性

木质藤本,茎多瘤状突起。小枝圆柱形,皮孔明显,有纵棱纹,无毛。卷须二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鸟足状7-8小叶,中央小叶倒卵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8-15cm,稀长达21cm,宽2-7cm,侧生小叶长2.5-15cm,每侧边缘有5-15个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5-9对,网脉不明显;叶柄长3-10(18)cm,中央小叶柄长0.8-2cm,侧生小叶柄极短或近无柄,侧生小叶总柄与中央小叶柄近等长,稀有时或长或短,无毛。花序长4-13cm,比叶柄短、近等长或长于叶柄,腋生,在侧枝上通常与叶对生或假顶生,二级分枝4,成伞状集生,三级以后分枝成二歧状;花序梗长5-8cm,被短柔毛;花梗长1-3mm,被稀疏短柔毛;花瓣4,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高1.3-1.7mm,顶端突出呈风帽状,无毛;雄蕊4,花丝丝状,花药黄色,卵圆形,长宽近相等,在雌花内雄蕊比雌蕊长,败育花药三角形;花盘在雌雄花中均发达,4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不明显,柱头扩大,浅4裂。果实成熟时紫色,球形,直径0.8-1.5cm,有种子3-4颗;种子倒卵三角形,顶端凹,基部渐狭成喙,背面凸起,种脐在种子背面下部1/3处向上呈带形渐狭到顶端接近凹处,两侧横肋明显突出,腹面中棱脊突出使腹部成两个侧面,两侧洼穴接近种子基部或从中部呈沟状斜向上伸展达种子上部1/3处,外侧横肋显著突出。花期6-7月,果期10月至翌年3月。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中湿润处。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

相关论述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酸麻、寒。清热利尿,散瘀活血,祛风湿。治膀胱炎,尿道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蛇咬伤,疮疖肿毒。”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崔亚君 - 副教授,中药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