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间断面,地震学术语,是指地核与地幔的分界面。

发现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宾诺·古登堡(Beno 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其中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或称为古氏不连续面。1

研究过程古登堡(B.Gutenberg)在对地核界面上反射和折射的各种纵、横波震相的时距曲线计算后发现,从莫霍面往下,地震波速继续增大,至2885千米深处,纵波速度增至1364千米/秒,横波速度增至711千米/秒。自2885千米以下,纵波速度骤然下降为79千米/秒,横波突然消失,不再向下传播。表明该面以上为固相,以下为液相。

特点该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位置及作用地球物理学研究表明,固体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间断面。 第一个间断面位于地表以下平均33公里处,称为莫霍面; 第二个断裂面在地表以下2900公里的深度上,称古登堡间断面。 这两个间断面把地球内部划分成了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