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枝,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的枝条。具有祛风解表,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喉痹肿痛,风湿骨痛,牙痛,烫伤。

入药部位枝条。

性味辛、微苦,平。

功效祛风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喉痹肿痛,风湿骨痛,牙痛,烫伤。

相关配伍1、治关节炎:黄金条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治火烫伤成疮:黄荆枝,煅灰调香油涂。(《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采集加工春、夏、秋季均可采收,切段晒干。

形态特征黄荆又名:五指柑、山黄荆、黄荆条、埔姜。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2-5.5cm;掌状复叶,小叶5,稀为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cm,宽1-4cm,两侧小叶渐小,若为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2枚无柄或近无柄,侧脉9-20对。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cm;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外面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于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褐色,近球形,径约2mm,等于或稍短于宿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相关论述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解热发汗。同荆芥、胡椒煎水服治牙痛。”

2、《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化湿浊,散寒解表。治感冒发热,吐泻,痢疾,胃痛,淋巴管炎,风痰热痰壅盛,疟疾。”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家春 - 博士,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 -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