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秸,为蓼科荞麦属植物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F. sagittatum Gilib; Polygonum fagopyrum L.])的茎,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具有下气消积、清热解毒、止血、降压之功效。用于噎食、消化不良,痢疾,白带,痈肿,烫伤,咯血,紫癜,高血压。入药部位
茎。
性味味酸;性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下气消积,清热解毒,止血,降压。
主治用于噎食,消化不良,痢疾,白带,痈肿,烫伤,咯血,紫癜,高血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炎。
相关配伍1、治噎食:荞麦秸烧灰淋汁,入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蓬砂一钱,研末,每服半钱。(《海上方》)
2、治深部痈肿:荞麦全草一两,打汁,用陈酒冲服,药渣外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3、烂痈疽,蚀恶肉,去靥痣:荞麦秸烧灰淋汁,取碱熬干,同石灰等分,密收(点患处)。(《纲目》)。
4、 治烫火伤:荞麦全草炒黄,研末,开水调敷患处。(《福建植物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烧灰淋汁熬膏涂;或研未调敷。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采集加工6~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光滑,红色,稀具乳头状突起,高40~110厘米。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成三角状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叶脉被乳头状突起;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托鞘膜质,短筒状,早落。
总状伞房花序腋生和顶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具细长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渐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果期7~8月。
生长环境要求土层疏松,土壤酸度为pH值6~7,土温16~30℃,气候凉爽湿润的环境中生长较好。
药材性状茎枝长短不一,多分枝,绿褐色或黄褐色,节间有细条纹,节部略膨大;断面中空。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叶展开后呈三角形成卵状三角形,长3-10cm,宽3.5-11 cm,先端狭渐尖,基部心形,叶耳三角状,具尖头,全缘,两面无毛,纸质;叶柄长短不一;有的可见托叶鞘筒状,先端截形或斜截形,褐色,膜质。气微,味淡略涩。
相关论述《中国药植图鉴》:茎、叶应用于毛细血管脆弱性的高血压病,可以预防脑出血,及因毛细血管脆弱所诱致的种种出血症和非结核性所引起的肺出血;又能治疗糖尿病的视网膜炎。
《全国中草药汇编》:茎叶降压,止血。
1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杜新亮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