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龈病损,指白血病患者侵犯牙龈组织的表现。牙龈是最易侵犯的组织之一,不少病例是以牙龈肿胀和牙龈出血位首发症状。 白血病出现牙龈肿胀者多见于急性髓样白血病,发生率为3%~5%。其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占66.7%,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占18.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占3.7%。男女间无差别。无牙颌患者极少出现白血病的牙龈肥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各型白血病均可出现口腔表现,其中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称为急性髓样白血病)最常见。发病原因
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虽然至今不明,但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的发病有关,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此外,尚有遗传因素、放射线、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因素。1
临床表现1. 大多为儿童及青年患者。起病较急,表现乏力,不同程度发热,有贫血及显著的口腔和皮下、粘膜自发出血现象。
2. 口腔表现多为牙龈进行性肿大,波及牙间乳头、边缘龈和附着龈,常为全口性,可覆盖部分牙面。外形不规则呈结节状。颜色暗红或苍白。
3. 有的牙龈发生坏死、溃疡,有牙痛,自发痛,口臭,牙齿松动。
4. 牙龈和粘膜自发性出血,且不易止住。
5. 由于牙龈肿胀,出血,口内有自洁作用差,使菌斑大量堆积,加重牙龈炎症。
6. 可有局部和全身的淋巴结肿大。23
组织病理表现白血病患者末梢血中的幼稚白细胞,在牙龈组织内大量浸润积聚,致使牙龈肿大,这是白血病的牙龈病损的原因,而并非牙龈结缔组织本身的增生。
牙龈病损的病理变化为牙龈上皮和结缔组织内充满密集的幼稚白细胞,偶见分裂象,偶见正常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核浆细胞的灶性浸润。23
诊断鉴别疾病诊断根据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时作血细胞分析及血涂片检查,发现白细胞数目异常(多数病例显著增高,个别病例减少)及形态的异常(如血涂片检查见大量幼稚细胞),便可作出初步诊断。骨髓检查可明确诊断。还应该注意其他部位如皮肤、粘膜是否存在出血和瘀斑等。
鉴别诊断一、表现为牙龈肿大的病损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牙龈的炎症性增生:一般无自发性出血,龈缘附近有明显的菌斑、牙石等刺激因素。或者存在全身因素的影响如处于青春期、妊娠期使得牙龈肿大明显超过局部牙石等刺激的程度。
2.药物性牙龈肥大:药物性牙龈肥大又称为药物性龈增生,患者有癫痫或高血压史、心脏病或接受过器官移植,并有苯妥英钠、环孢菌素、硝苯地平等的服药史。一般在用药后的三个月即发病。牙龈的肿胀质地较坚实,有弹性,颜色多为淡粉色,但是当存在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的话,牙龈的肿胀也会表现质软色红,易出血。
3.遗传性龈纤维瘤病:遗传性龈纤维瘤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有家族史。多见于儿童。全口牙龈广泛的、渐进的增生,常覆盖牙面2/3以上,龈色粉红,质地坚韧,无明显刺激因素。替牙期儿童可有萌出困难。若有大量菌斑软垢堆积,可表现为质软色红。本病也可作为巨颌症、眶距增宽症、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多毛综合征的一个表现。
二、以牙龈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龈病损应与菌斑性龈炎和血液系统其他疾病鉴别。
1.菌斑性龈炎:菌斑性龈炎一般无自发性出血,常表现为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
2.血液系统的其他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其他疾病也可引起牙龈出血,自发出血,出血量较多,不易止住。可以通过血液学检查进行鉴别。12
疾病治疗1. 及时到内科确诊,进行白血病治疗,有报告白血病有效化疗后牙龈肥大可完全或部分消失。
2. 切忌牙龈手术和活体组织检查,以免发生出血不止或感染、坏死。
3. 牙龈出血以保守治疗为主,压迫止血,局部可用止血药,如用含有肾上腺素的小棉球压迫止血,牙周塞治剂、云南白药等都可暂时止血。
4. 含漱0.12%氯已定、2%~4%碳酸氢钠液、1%~3%过氧化氢液以及1%次氯酸钠液。
5.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指导,防止菌斑堆积,减轻炎症。
6. 在无出血情况下,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轻轻清洗坏死龈缘,然后敷以碘制剂。
7. 在全身情况允许时可进行简单的洁治术以减轻牙龈炎症,但应避免出血和组织创伤。
8. 伴有脓肿时,在脓肿初期禁忌切开,待脓液形成时,尽可能不切开引流,以避免病情复杂化(感染扩散、出血不止、伤口不愈),为减轻症状,可局部穿刺,抽吸脓液,仅脓液多时切开。234
疾病预后白血病的病情有效控制后,牙龈的病损可以缓解。其预后取决于白血病的治疗情况。1
疾病预防1.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抵抗力。
2.对于确诊为白血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
3.加强口腔护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