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在盐度变化不大的水域中生活的生物。包括大多数淡水动物和海洋动物。例如,金枪鱼只能在高盐度的海洋中生活。1
分类在狭温性生物类群中,又可分为喜温狭温性生物和喜冷狭温性生物,例如养殖罗非鱼温度范围在20~35℃,最适水温28~32℃,属于喜温狭温性鱼类。当然,有很多生物类群的生态幅并不特别狭或广,属于中间类型。
生物进化不难理解,狭生态幅物种的“三基点”比较靠近,如果环境稍有变动,对广生态幅物种的影响可能还不大,而对于狭生态幅物种,这种变动就已达到生存的临界值了。学者认为,生物发展狭适应性是进化过程中的特化或专化现象,这类物种一方面丧失部分适应力,另一方面,在适宜条件下有特化结构的物种可以达到很高的生态效率。例如著名狭食性兽类食蚁兽,脚爪尖锐强健、善于抓破白蚁巢穴,超长的舌富有黏性,能快速伸入蚁穴一串串黏取蚁类为生,是名副其实的食蚁专家。食蚁兽身体结构尤其口部构造(牙齿退化)已不适于吃其他东西,但在蚁类终年丰盛的热带地区,它们的取食效率是很高的,其他动物无法和它们争夺蚁类资源。
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界既存在众多广适应性类群,也存在部分狭适应性种类,可说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但如果一种生物特化太甚,则有其利必有其弊,有些极端狭适应性种类,只能在某一特定生境中生活,因此,哪怕环境只有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导致它们的灭绝。环境改变对于普通的物种,它们满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如转吃其他食物或转移栖息地)而不致危及生存。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普通模式的生物是最适合生存的;但在稳定平静的环境中则因效率较低常败给特化物种。往深里看,生物特化程度越高,进一步适应的能力就越低。特殊的狭适应性物种比普通的广适应性物种种类要少得多,道理就在这里。
随后,针对环境破坏及环境污染,耐性生态学还发展了新的应用分支学科,例如环境耐性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环境耐性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是把生态环境看成具有“生命”的系统,有一定的耐性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但同时具有三方面重要的耐性指标,即容许承载量、容许侵蚀量和容许施肥量。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