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正丁酯是无色液体,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丙烯酸正丁酯主要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粘合剂、乳化剂 。但是也是一种危险品,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简介管制信息该品不受管制

名称中文名称:丙烯酸正丁酯

英文别名:n-Butylacrylate,2-Propenoicacidbutylester

化学式结构简式:CH2CHCOOC4H9

分子质量128.17

性状无色液体。加热即聚合。能与乙醇和乙醚混溶。水中溶解度:20℃时0.14 g/100ml,40℃时0.12 g/100ml。水在丙烯酸丁酯中的溶解度20℃时为0.8ml/100g。相对密度(d204)0.8986。熔点-64 ℃。沸点145 ℃(138 ℃)。折光率(n20D)1.4190。闪点38℃。易燃。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3.73g/kg。

储存密封保存。

用途有机合成中间体。

主要用于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涂料、胶粘剂等。

用作聚合物和树脂的单体及有机合成中间体。

理化常数国标编号 33601

CAS号 141-32-2

中文名称 丙烯酸正丁酯

英文名称 n-butyl acrylate

别 名 丙烯酸丁酯

分子式 C7H12O2;CH2CHCOO(CH2)3CH3

分子量 128. 17 蒸汽压 1.33kPa/35.5℃ 闪点:37 ℃

熔 点 -64.6 ℃ 沸点:145.7 ℃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89;相对密度(空气=1)4.42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

制备丙烯酸酯的生产方法有丙烯腈水解法,β-丙内酯法、雷佩法和改良雷佩法、氰乙醇法和丙烯直接氧化法。

1.氰乙醇法:以氯乙醇和氰化钠为原料,反应生成氰乙醇、氰乙醇在硫酸存在下水解生成丙烯酸。

2.丙烯腈水解法:由于丙烯腈来源丰富,便发展了用丙烯腈作原料生产丙烯酸酯的方法。现已工业化的方法有Societe Ugine法和Standard Oil Co(O-hio)法。将丙烯腈与硫酸一起加热到90℃,使丙烯腈水解成丙烯酰胺的硫酸盐,硫酸盐进一步酯化生成丙烯酸酯。近几年有专利报道,以丙烯腈为原料,采用一步法生产,酯的收率可达95%。

3.β-丙内酯法: 以乙酸(或丙酮)为原料,磷酸三乙酯为催化剂,在625-730℃下裂解生成乙烯酮。然后与无水甲酸在AICI3或BF3催化剂存在下,在25℃进行气相反应,生成β-丙内酯:如目的产物是丙烯酸,则将丙内酯与热的100%磷酸接触,便异构成丙烯酸;若目的产物是丙烯酸酯,则粗丙内酯可不经提纯,直接与相应的醇及硫酸反应。

4.雷佩法和改良雷佩法:(1)化学计量法 此方法是使乙炔、羰基镍(提供一氧化碳)与水或醇在比较温和条件下(40℃,0.101MPa)反应,生成丙烯酸或丙烯酸酯:(2)催化法 乙炔、一氧化碳、醇在羰基镍催化剂存在下,于150℃、1.50-3MPa下进行反应制得丙烯酸酯:(3)改良雷佩法 此法是上述两法的结合,在化学计量法反应开始后,通入一氧化碳和乙炔,反应即可连续进行,反应所需的一氧化碳有80%可用气体一氧化碳,而羰基镍只需提供20%。(4)高压雷佩法 此法的特点是用四氢呋喃为溶剂,将反应所需的乙炔先溶解在四氢呋喃中,这样可减少高压处理乙炔的危险,同时不用羰基镍,只需用镍盐作催化剂,在200-225℃和8.11-10.13MPa下进行反应。(5)丙烯直接氧化法 丙烯气相空气催化氧化法是生产丙烯酸及其酯类的最新方法。原料消耗定额:丙烯酸770kg/t、正丁醇610kg/t。

应用简介环境影响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 900mg/kg(大鼠经口);2000mg/kg(兔经皮);LC50 14305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刺激性: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10mg(24小时),轻度刺激。家兔经眼:50mg,轻度刺激。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35ppm(6小时)(孕6~15天), 植入后死亡率升高。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可疑阳性,人类无可靠数据。

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容易自聚,聚合反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急骤加剧。若遇高热,可能发生聚合反应,出现大量放热现象,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WS/T161-1999,作业场所空气)

空气中微量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的鉴定(气相色谱法)[刊俄]/Ozhandzhapanyan A.N.;Puzyan E.A.//ГИГ.caHИT.-1988,⑾.-43~45 《分析化学文摘 》1992-1993

环境标准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mg/m3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01mg/L

前苏联(1975) 污水排放标准 60mg/L1

应急处置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必要时,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或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遇大火,消防人员须在有防护掩蔽处操作。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绍祥 - 副教授 - 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