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硫苯威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是C11H15NO2S。原药为棕红色油状液体,相对密度约1.147(20℃),常温下在苯、甲苯、二甲苯、正丙醇、二氯甲烷中溶解度>600g/L,在水中溶解度为900mg/L (1820mg/L)。

基本信息

|| ||

1相关类别: INSECTICIDE;杀虫剂;CarbamatesAlphabetic;Alpha sort;CarbamatesPesticides&Metabolites;E;E-GAlphabetic;EQ - EZ;Insecticides;Pesticides;农药;杀虫(螨)剂;有机氮杀虫剂;分析标准品;有机氯杀虫剂

Mol文件: 29973-13-5.mol2

物性数据性状:棕红色油状液体

密度(g/mL,20℃):1.231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1.147

熔点(ºC):33.4

沸点(ºC,常压):327.3

沸点(ºC,KPa):未确定

折射率:未确定

闪点(ºC):未确定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蒸气压(Pa,30ºC):1.333×10-2

饱和蒸气压(KPa,25ºC):未确定

燃烧热(KJ/mol):56.96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溶解性:常温下在苯、甲苯、二甲苯、正丙醇、二氯甲烷中溶解度>600g/L,在水中溶解度为900mg/L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464mg/kg (411~499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4000mg/kg91150mg/kg),对兔眼睛无刺激性,大鼠90d喂养试验无作用剂量为每天4.64mg/kg。蓄积系数>5.3,在试验条件下无致突变作用,未见致畸作用。2

类别农药

毒性分级 高毒

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LD50: 200 毫克/公斤; 口服- 小鼠 LD50: 71 毫克/ 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燃烧产生有毒氮氧化物和氧硫化物气体

储运特性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 与食品原料分开储运

灭火剂 干粉、泡沫、砂土2

安全信息危险品标志 Xn,N

危险类别码 22-50/53

安全说明 60-61

危险品运输编号 2992

RTECS号 FC2628000

HazardClass 6.1(b)

PackingGroup III2

存储方法密封,在4ºC下保存

主要用途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及高效、低毒、安全的优点。对蚜虫有特效,可用于小麦、桃树防治蚜虫。防治小麦蚜虫,在小麦孕穗期,当虫茎率达30%,百茎虫口在150头以上时,用25%乳油1250~1500mL/hm2(有效成分312.5~375g)对水750~900kg进行喷雾,持效期为5~7d,两次用药间隔期10d。防治桃蚜用25%乳油500~1000倍液喷雾。2、 乙硫甲威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内吸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蚜虫、甲壳虫、菜蛾、蟑螂、蚊蝇等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于防治果树、蔬菜、马铃薯、甜菜、烟草等作物上的各中蚜虫,对有机磷产生抗性的蚜虫更为有效,具残效期长。1

中毒症状头昏、头痛、乏力、面色苍白、呕吐、多汗、流涎、瞳孔缩小、视力模糊。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皮肤出现接触性皮炎如风疹,局部红肿痛痒,眼结膜充血、流泪、胸闷、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出现快,一般几分钟至1小时即表现出来。2

急救治疗用阿托品0.5-2mg口服或肌肉注射,重者加用肾上素。

禁用解磷定,氯磷定,双复磷,吗啡。2

注意事项对一些寄生蜂无影响,对多种作物安全, 可与大多数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 乙硫苯威2

上下游产品信息上游原料 甲酚-->异氰酸甲酯-->甲基异氰酸酯2

系统编号CAS号:29973-13-5

EINECS号:249-981-9

RTECS号:FC26280003

毒理学数据大鼠急性经日LDS。为464mg /kg ( 411- 499mg /kg ),大鼠急性经皮LD50 >4000mg/k(1150mg/kg)3

计算化学数据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9

氢键供体数量:1

氢键受体数量:3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互变异构体数量:2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38.3

重原子数量:15

表面电荷:0

复杂度:199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3

生态学数据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3

性质与稳定性如果遵照规格使用和储存则不会分解,未有已知危险反应

对兔眼睛无刺激性,大鼠90d喂养试验无作用剂量为每天4.64mg/kgo蓄积系数>5.3,在试验条件下无致突变作用,未见致畸作用。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诣 - 副教授 - 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