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难燃易流动的液体,甜味,有强烈的类似氯仿气味。密度1.593g/cm3(20℃)。熔点-42.5℃。沸点146.5℃。折射率1.4942。难溶于水,能与醇、醚、石油醚、卤代烃、二硫化碳等大部分有机溶剂混溶,为氯烃类中溶解能力最强者。可由乙炔在催化剂作用下氯化制得。主要用作生产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原料,亦用作树脂、橡胶、脂肪等的不易燃烧溶剂。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1,1,2,2-四氯乙烷

中文别名:四氯化乙炔;对称四氯乙烷;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均四氯乙烷;四氯化乙炔;不对称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076-01[6];

英文名称:Tetrachloroethane

英文别名:Acetylene tetrachloride; 1,1-2,2-Tetrachloroethane; 1,1,2,2-Tetrachloroethane; 1,1,1,2-tetrachloroethane

CAS号:79-34-51

EINECS号:201-197-8

理化性质物理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氯仿样的气味。

熔点(℃):-43.8

相对密度(水=1):1.60

沸点(℃):146.4

分子式:C2H2Cl4

分子量:167.86

饱和蒸气压(kPa):1.33(32℃)

临界温度(℃):388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3.56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2

化学性质1.消去

2.水解

作用与用途该品是有效的溶剂。但因毒性大,使这方面的用途受到限制。工业中主要用作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原料。用于生产金属净洗剂、杀虫剂、除草剂、溶剂等。3

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和抑制作用,可引起肝、肾和心肌损害。短期吸入主要为粘膜刺激症状。急性及亚急性中毒主要为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可有食欲减退、呕吐、腹痛、黄疸、肝大、腹水。长期吸入可引起无力、头痛、失眠、便秘或腹泻、肝功损害和多发性神经炎。

燃爆危险:该品不燃,有毒,具刺激性。2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2

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不燃。遇金属钠及钾有爆炸危险。在接触固体氢氧化钾时加热能逸出易燃气体。遇水促进分解。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2

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2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活性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2

制备由乙炔氯化制得。反应在四氯乙烷本身为溶剂下进行(气态乙炔和氯直接反应会发生爆炸),催化剂为五氯化锑或三氯化铁。当采用三氯化铁催化剂时,使系统保持负压,四氯乙烷处于回流状态,连续通入干燥的乙炔和氯气,反应热由回流的四氯乙烷蒸气吸收移走,收率为97%(对乙炔)。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荣 - 教授 - 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