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出生后,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可概括为两大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特殊才能儿童就是具有特殊能力的儿童。该儿童在某一方面的才能超于常人,称为特殊才能儿童。
影响特殊才能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与教育。
简介
儿童特殊才能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的培养,以及儿童亲身参加某种专门的实践活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训练(锻炼),对儿童形成某种特殊才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特殊才能超常发展的儿童,能够有效、健康地成长,在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特殊才能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发现孩子特殊才能的潜能所在因势利导
每个儿童特殊能力的类型和特点不同,要有针对性的培养,首先要能了解、发现孩子可能具有哪方面的特殊才能。也就是说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孩子具有哪方面的潜能,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条件,给予因势利导,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发展。
观察什么呢?是否有一些能预示孩子潜力的指标?根据一些研究和经验,可以总结几点作为参考:1.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孩子对某方面特别感兴趣,常常预示了他在某方面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2.专心也可作为一个指标,孩子如能比较长时间地玩一个东西或专心做一件事,也可能表现他在这方面有潜力;3.学习某方面知识或技能比较轻松、容易,接受比较快,也可能表明具有一定的潜力;4.显现出某方面的闪光点,如巧妙地解决了某个智力的或实际的难题。对于不同类型的特殊才能,识别的参照指标,请见第六章超常儿童的鉴别。
发现了孩子特殊才能的潜力所在,家长不要主观强迫,而要顺其自然,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例如,孩子对音乐不敏感、没兴趣,不要强迫他/她去学乐器;孩子喜欢动手搞小制作,不必勉强她/他提早去识字或计算。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或优势,因人而异地提供发展的有利条件,指导、促进其才能有效地、充分地发展。
但是,发现孩子的超常潜力,并不很容易,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有时这过程还比较长。一方面,因为儿童不同的特殊能力发生、发展早晚不一,如音乐能力显露早,数学能力表现较晚;另一方面,不同儿童也有个别差异,即使同一种才能,例如数学才能,有的孩子早在4~5岁就有表现,有的要到初中以后才显露。而且才能表现早晚也与教育的条件、方法有关。因此,当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孩子身上还看不出超常潜力时,不要轻下否定结论,更不要轻易放弃,应该分析原因,改进教育,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二、正确处理好特殊才能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是国家和社会十分重视的专门人才。某种特殊才能早期超常发展的儿童,具有成长为某方面杰出的专门人才的极大可能。任何特殊才能,要能充分发展,都应从小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小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因为研究表明,儿童智力和才能的超常发展和优异成就的取得,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聪明才智,还取决于具有良好的个性倾向和品德。再从特殊才能的结构看,任何特殊才能都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某方面的特殊能力与良好发展的一般智力、个性品德,及有关知识技能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组合。
幼年或童年初期,在人的一生中,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德智体各个方面都在这时期奠定最初的基础,这个时期是否能全面发展,关系到一个人今后的全面发展,关系到他们特殊才能发展的高度,即所渭的“根深才能叶茂”。不少儿童特殊能力在幼儿时期已超常出众,如:出口成诗,或心算能力非凡,有些家长仅仅着眼于强化孩子已显露的特殊能力,而忽视了一般心理,特别是良好个性品德的培养,放松了对儿童的基础教育。其结果,造成孩子兴趣狭窄,过早偏科发展,最终特殊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局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已不鲜见。
在特殊才能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心理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时常可以见到,如某方面才能突出但个性上问题不少,如:孤僻、多疑、不合群等;数学或文学超常,其他学科都学不进,不及格。究其根源,无不与家长没有从小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关。只要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既重视发展他们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又不忽视打好基础,更不忘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个性品德,并能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毫无疑问,这样就能保证孩子身心、心理的不同方面的全面、协调地发展。
三、鼓励孩子深入生活实践获取经验和素材
特殊才能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实践,一方面,各种特殊能力都是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和发展(前面已论述);另一方面,特殊能力创作的素材无不来源于生活实践,自然和社会实践是各种艺术创作和科学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
仅有语言能力未必能写出好的文章,还必须有可写的、引人人胜的生活经验。文学创作要有生活的原型,即使已成名的文学家,能创作出新的有意义的作品,与他们能持续不断地深人生活实际,去体验、获取新的经验和素材,是完全分不开的;少年儿童能写出为社会认可、称赞的文学作品,也离不开独特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少年儿童的创作多为童话或幻想小说,这并非脱离社会生活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小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发挥独特的想象力,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完成的。儿童的绘画同样离不开对现实生活、对实物的观察,通过反复的写生活动广泛收集绘画创作的素材。科学技术方面也必须深入实际,在取得有第一手的数据、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
教师和家长要多组织孩子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并在儿童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指导他们善于观察、剖析社会的各种现象,分析、了解各种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心世界,从中广泛获取生活的经验和体验。只有当孩子在他们的记忆宝库中,不断储存的各种生活现实的表象、素材越丰富、深厚,一旦需要时,才能及时、灵活地提取,顺利、出色地完成任务。
四、培养特殊才能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是有规律性的,特殊才能的形成也有其规律,在不同年龄时期表现不同特点。因此,培养儿童特殊才能应遵循其规律,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不能因他们特殊能力超常,就忽略了他们的年龄特征,不然将难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大量事实表明,儿童早期特殊能力的超常发展,与他们对某方面的强烈兴趣分不开,教育者应善于根据儿童的兴趣,为他们创造发展的良好的条件,以启发、引导、鼓励为主,应当废除强制性的训练。在教育方式上,对婴幼儿,应多利用实物、形象的材料;多树立榜样、多具体示范;多采取游戏、竞赛等形式;避免抽象的、说教式的、成人化的方式。
对超常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抽象思维、空间概念、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自觉性独立性明显增强,应更多尊重其主动、独立性,指导他们掌握方法,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和动手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得更好,获得具有各自的独特风格。某些才能(如写作、绘画等)的发展,在青春期前是一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是掌握特殊才能的技能、技巧的敏感时期。例如绘画,七岁前如果教给孩子绘画的技能、技巧效果不会明显,而八~九岁以后则不同,他们学习、掌握技能技巧的兴趣和能力日益增长,这时如果得不到鼓励和满足,绘画才能就不能进一步提高,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和信心就有可能衰退,绘画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能夭折。相反,如果他们学习掌握了前人的创作方法、技巧,创作成果获得较高的评价,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日益增长,以至逐渐成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有些特殊才能如体育、舞蹈才能,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身体发育的水平不同,培养这类儿童特殊才能时,还要考虑他们生理和身体的年龄特点。例如,对学龄初期的儿童,由于他们的骨骼较柔软,容易弯曲,心脏容量小等特点,要防止单调及用力过大的运动等。
五、特殊才能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要反复训练
任何特殊才能都有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不仅体育运动才能有需要训练的运动技能技巧,乐器演奏需要掌握弹奏技巧,文学创作有一套语言艺术构思和表达的方法、技巧,数学运算也要遵循数学问题解决的技能,……各种才能的技能技巧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需要在掌握这种技能技巧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大量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各种技能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技能形成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何训练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形成?下面总结几点。
1.要使儿童对掌握某种技能技巧感到有需要、有兴趣,并非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会产生对绘画技能技巧的需要感,幼儿阶段不会有学习绘画技能技巧的需要,也不感兴趣,即使成人要求他们,也不会有多少效果。只有到了大约8~9岁以后,才会有要求和兴趣。
2.任何一种特殊才能都具有其形成的传统的历史,有历史上形成和积累的一整套的技能技巧,通过对该领域传统文化、历史的了解和学习,有利于激发掌握该领域技能技巧的积极性。
3.帮助儿童掌握某种才能的技能技巧,不能只作理论讲解或口头上的指导,口头讲解要结合行为示范,还要通过安排儿童从事该技能技巧的活动,在应用的实践活动中掌握和提高,逐步达到熟能生巧。
4.复杂的技能技巧一般是由许多局部动作构成的,训练时可先对局部的动作分别进行训练,各个局部动作初步掌握后,再联合成整体进行技能的整体训练,这个阶段侧重解决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促进整个技能技巧的完善发展。
5.各种技能技巧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练习一般的趋势是:练习的成绩逐步提高,表现为速度加快和准确性提高;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开始成绩提高比较快,经过一个阶段后成绩上升趋向缓慢;技能发展的速度有时快一些,有时慢一些,练习的成绩出现起伏现象;练习的中期,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即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现象,但在高原期后,又会继续上升;在技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出现成绩的相对稳定,似乎练习达到了“极限”。因此,在特殊才能训练过程中不能因训练成绩起伏或暂时停滞不前而终止训练,而应持之以恒。同时,注意一种技能的训练要防止时间过长,避免儿童出现训练的疲劳现象;在训练的过程中,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动作到复合动作的协调发展。指导儿童不断坚持练习,自觉追求、精益求精。
特殊才能儿童发展的原因1、优越的自然素质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2、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很重要。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绍清 - 副教授 - 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