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丙胺,Tri-n-propylamine,分子式C9H21N,分子量143.27。是一种常见的叔胺,用于医药、农药、橡胶和纤维加工助剂等,也是一种相转移催化剂。
简介中文名:三丙胺
英文名:Tri-n-propylamine
中文名称:三正丙基胺;N,N-二丙基-1-丙胺;
英文名称:N,N-dipropyl-1-Propanamine;n,n-dipropyl-1-propanamin;n,n-dipropyl-1-propanamine;propyldi-n-propylamine;tnpa;tri-n-propylamine;tripropylamine;tripropylamine normale。
分子式:C9H21N
分子量:143.271
编号系统CAS号:102-69-2
MDL号:MFCD00009363
EINECS号:203-047-7
RTECS号:TX1575000
BRN号:10983311
物性数据1.性状:无色液体,有氨的气味。
2.熔点(℃):-93.5
3.沸点(℃):155~158
4.相对密度(水=1):0.756
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4.9
6.饱和蒸气压(kPa):0.386(20℃)
7.燃烧热(kJ/mol):-6335.7
8.临界温度(℃):320.9
9.临界压力(MPa):2.23
10.辛醇/水分配系数:2.79
11.闪点(℃):29
12.引燃温度(℃):180
13.爆炸上限(%):5.6
14.爆炸下限(%):0.7
15.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醚,易溶于乙醇。1
毒理学数据1、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96mg/kg;大鼠吸入LC50:5100mg/m3/4H;小鼠吸入LC50:3800mg/m3/2H;兔子皮肤接触LD50:570μL/kg;哺乳动物吸入LC50:5100mg/m3;哺乳动物途径未知LD50:740mg/kg。
2、对眼、黏膜或皮肤有刺激性、有烧伤危险。触及皮肤易经皮肤吸收。有毒或其蒸气有毒。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为2mg/m3。
3.急性毒性
LD50:96mg/kg(大鼠经口);570μl(433mg)/kg(兔经皮)
LC50:5100mg/m3(大鼠吸入,4h)1
生态学数据其他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1
分子结构数据1、摩尔折射率:47.46
2、摩尔体积(cm3/mol):184.3
3、等张比容(90.2K):415.9
4、表面张力(dyne/cm):25.9
5、极化率:18.811
计算化学数据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6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3.2
7.重原子数量:10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47.5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1
性质与稳定性1.稳定性 稳定
2.禁配物 强氧化剂、酸类
3.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4.聚合危害 不聚合
5.分解产物 胺1
贮存方法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7℃。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1
合成方法以正丙醇为原料在Ni-Cu-Al2O3催化剂作用下,脱氢生成丙醛,然后与氨加成,脱水、加氢生成丙胺,再经反复脱水、加氢生成二丙胺和三丙胺。反应温度为(210±10)℃,压力为396.66kPa。正丙醇空速为0.25-0.51L/L·h-1。原料配比为醇:氨:氢=4:2:4。正丙醇转化率为75%-83%,二、三丙胺总产率为75%-80%,其中二丙胺37%-41%,三丙胺35%-40%。原料消耗定额:丙醇3500kg/t、氨500kg/t、氢气1200m3。12
用途1.用于制药物、农药、橡胶和纤维加工助剂等。用于合成全氟化人造血浆和石油化工季铵分子筛催化剂。在激光技术上也有重要用途。
2.为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于制取全氟化人造血浆和石油化工季胺分子筛催化剂等。2
安全信息危险运输编码:UN 2260 3/PG 3
安全标识:S16S26S35S36/S37/S39
危险标识:R10R21R25R34R20/21R23/25R52/531
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蒸气或雾对眼、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刺激性。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72mg/kg(大鼠经口);429mg/kg(兔经皮);LC505100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危险特性:易燃,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具有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三 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四 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2mg/m3。2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耿彩芳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