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喉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名词解释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病相当于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本病多因外感风温毒邪或体虚余毒未清,挟痰热凝结所致。

病机外感风温毒邪,客于肺胃,循经上攻或因痧痘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挟痰热凝结而成;或因体弱,口唇齿龈生疳,咽喉糜烂感染邪毒而继发。

临床诊断诊断要点1、初起红肿绕喉,肿势散漫不聚,坚硬灼热疼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颈部两侧,甚至上至腮颊,下至胸前。因肿连咽喉、舌下,可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严重者可引起窒息。伴壮热口渴,头痛颈强,纳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发生痉厥。如肿势渐趋局限,根盘渐收,按之中软者,为成脓之象;如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

2、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5~20)×10/L,中性粒细胞80%一90%。

鉴别诊断1、颈痈初起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范围相对较小,灼热疼痛,经7~10日成脓,10~14日左右可以愈合。伴有明显外感风温症状。

2、瘿痈发病前多有风温、风热症状,颈前结喉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疼痛牵引至耳后枕部,较少化脓。

辩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辨证,应辨实证、虚证。壮热,口渴,结喉处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肿势蔓延为实证;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伴低热不退,口干少津,为胃阴亏耗,为虚证。

治疗原则锁喉痈多因外感风温加痰热之邪、肺胃积热或热伤胃阴所致,故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同时,应辨明病因,审因论治以治本。热毒聚结证宜散风清热,化痰解毒;热伤胃阴证,宜益胃养阴,清解余毒。

证治分类1、 热毒聚结证

证候:结喉处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肿势蔓延;壮热,口渴,头痛颈强,吞咽困难;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牛蒡子、黄芩、黄连、甘草、桔梗、板蓝根、马勃、连翘、玄参、升麻、柴胡、陈皮、薄荷、僵蚕。

2、 热伤胃阴

证候: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流出,疮口暗红,疮口难敛;伴低热不退,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舌红,脉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清解余毒。

方药: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细生地、玉竹。

其他疗法外治法:

初起用玉器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患处。并经常保持敷药湿润。脓成则切开排脓,刀法应循经直开。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换药。

转归预后经治疗后,本病转归以根脚渐收,肿势高起,渐趋局限,易溃脓的为顺症;如根脚不收,漫肿平塌,色转暗红,难以溃脓的,则为逆证。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穿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预防调护一、 预防

1、 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 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二、护理

1、及时处理原发病灶。

2、一旦发现结喉部红肿不适,应及时治疗,不要延误。

3、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气促时应取半卧位。

历史文献《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1

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清泉 - 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