鳕形目长尾鳕亚目的通称。仅一科,有30属约260种。因尾部尖长而得名。多数种类分布于200~2000米深海。中国有膜头鳕属、凹腹鳕属、腔吻鳕属等4属17种,见于渤海南部到南海;腔吻鳕属中国7种,鳃耙瘤状,尖吻长于眼径,鳃膜条骨6。眼下棱发达,背鳍硬刺无锯齿及发光体有长管而无镜状体。1
简介鳕形目长尾鳕亚目的通称。仅一科,长尾鱈科(Macrouridae)约260种。分布于暖海温带海洋底,数量甚多。头大、体长,向後渐细,尾长似鼠尾,其上下缘附以第二背鳍和臀鳍。眼大,口位于头下,吻突出,可能用以在海底掘寻食物。有些种类具发光器;有些可用附于鳔上的成对肌肉发声。一般体长约3060公分。1
长尾鳕英文名为hoki,主要产地新西兰,秘鲁,北海道等世界著名渔场,南美产hoki肉质佳。日本人比较喜欢食用,做生鱼片用 。
生长环境主要栖息于大陆棚深水域底栖中大型鱼类,大多数种类之栖息深度在200- 2000公尺海域间,少数则可在2000-6000公尺深海中发现。常用尖硬的鼻吻部掘开海床之砂泥底质,以寻找小型底栖动物、小型鱼类或头足类等为食。本科鱼类的口均开于头下面,在索饵时,须突出其嘴,因而前上颌骨前端的柄状突起变长,而且其凹陷也深。繁殖季主要在冬末春初,于深海底床产卵,卵为浮性卵漂浮至海面上,孵化后之仔稚鱼生活在跃温层(thermocline),幼鱼则随着成长渐降入深海底部 ,除少数种类之大型个体可供食用外,大部份均于捕获后充作下杂鱼来喂食养殖鱼类。1
长尾鳕科长尾鳕科是鳕形目长尾鳕亚目的一科,体延长,尾部渐细窄,末端几呈丝状。头大,头部黏液腔发达。吻常突出,大多数种类的吻部布满坚硬的棱鳞。口端位、次端位或下位。通常有颏须。眼一般较大。两颌有齿,腭骨无齿。鳃裂宽大;鳃膜在喉峡部相连或不连合;无拟鳃,鳃被架6-8,鳃耙短小或退化。大多数种类鳞上有刺;具侧线。发光器有或无。背鳍两个,第一背鳍短而高,具硬棘II,软条7-14;第二背鳍基底长,延伸至尾部而与臀鳍相连;胸鳍胸位或近喉位,软条5-17,通常外侧鳍条常延长;无尾鳍 。1
长尾鳕声学调查长尾鳕渔业是新西兰最大的一个渔业。产卵长尾鳕的声学调查为长尾鳕资源的信息管理提供资源丰度指数。使用声学方法估算鱼类资源量,需要掌握一条鱼的声学反射,通常称为声学目标强度(TS)与该鱼体长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此提供了使用安装在拖网上的声光系统(AOS)实地采集到的单条活长尾鳕的声学目标强度数据。通过测量各条长尾鳕,获知Ts与鱼体长度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因为来自同一条鱼以及来自相同体长的各条鱼在Ts方面的随机变化巨大。基于加权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获得的一个新的TS与鱼体总长关系式,即:,与来自60条总长在35~93 cm的长尾鳕的声学反射断面测量值相符。使用加权拟合法对各种变化作适当的考虑是有必要的,因为不这样做可导致估算的平均Ts出现偏差。使用新的TS-TL关系式得出的长尾鳕的绝对估算量比目前在资源量评估中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绝对估算量降低了50% ~60%,但对相关指标几乎没有影响。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