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营力作用又叫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营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营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影响因素外营力作用的强弱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影响地形发育的水文、植被等因素都受到气候条件的控制。例如寒冷的冰川覆盖地区以冻融崩解、冰川作用为主,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占居优势,温暖潮湿地区的流水作用最为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风化壳、残积物都明显地具有地带性的特点,甚至一向被认为是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气候的烙印。特别是气候可以通过植被、水文对地形产生影响: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良好的地区,植被抑制了外力侵蚀作用的发展,从而起到保护地面的作用;而植被稀疏、甚至地面裸露的地区,则加强了流水、风等外营力作用的侵蚀强度。
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而气温和降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一般说来,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也随着绝对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前者称水平(纬度)地带性,后者称垂直(高度)地带性。降水则不完全取决于纬度和高度,还受制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在细节上甚至还取决于地形的起伏。因此,在每一个气候区中都具有独特的水、热对比关系,独特的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对比关系,独特的风化速度、外营力作用强度、外营力作用组合,因而也就会产生独特的地貌组合1。
作用效果在不同的岩石固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地形特征,但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形成非常不同的地形形态。同样,有些不同性质的岩石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下,却有可能产生十分相似的地形。例如在高山峰顶,寒冻风化作用可以使花岗岩山体出现陡峻尖锐的山峰;同样,许多种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下,也都可以表现为通常花岗岩地区常见到的那种浑圆的地形形态,这就是外营力作用的后果。
岩石通过风化碎裂以后,就会受到重力、风力、冰川、流水等外营力作用的搬运并堆积到低洼处。据估计,解放前,黄河从陆地上剥蚀、搬运、堆积到渤海里的泥沙,平均每年达10亿立方米,如果再加上其他河流和风力送来的泥沙,总计可在20~30亿立方米以上,假如渤海底部是稳定的,那么只需要1000多年的时间,就可以将渤海填平。然而由于渤海底部不断下沉,所以在历史时期中,渤海的面积虽然略有缩小(如黄河口、海河口等逐渐外延),却并未被填满,这就可以证明,目前的渤海仍处在一面沉降、一面堆积之中,而且堆积和沉降的速率相差不多,大体上可以互相平衡2。
概念理解:
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体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它为其他外营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常见的侵蚀地貌有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
搬运: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内外营力作用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内营力作用往往为外营力作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的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同样,内营力作用产生的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山体。
从地质历史各个阶段来看,有时可能内力占主导地位,有时可能外力起主要作用。而内、外营力对地壳的组成物质——各种岩石长期不断的相互作用,才促使地球上各种地形的不断演化和发展。以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来分析,内营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褶皱、抬升为主,东部地区以沉降、下陷为主;外营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剥蚀作用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沉积作用为主3。
外营力作用常见地貌外营力作用下的常见地貌如下表所示: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