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鲢,学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又叫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鲢属的一种鱼类,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头较大。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较宜养殖的优良鱼种之一。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分布在全国各大水系。1

简述别名鲢子、胖头、洋胖子、白脚鲢。古称。鱼纲,鲤科。体侧扁、稍高,腹部狭窄。 背侧面暗灰色,腹面银白色。栖息于水的中上层,以浮游生物为食。原产我国,广布于长江、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域。是我国人民最早食用鱼。 2

外形特征白鲢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

生活习性白鲢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主要食物: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鲢鱼的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适宜在肥水中养殖。肠管长度约为体长的6-10倍。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性情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行动不是很敏捷,比较笨拙。鲢鱼喜肥水,个体相仿者常常聚集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层,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胆子小怕惊扰。当受到惊扰或碰到网线时,便纷纷跳出水面越网而逃。耐低氧能力极差,水中缺氧马上浮头,有的很快便死亡。

生长繁殖白鲢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每年4~5月产卵,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卵漂浮性。产卵期与草鱼相近。在池养条件下,如果饵料充足的话,当年鱼可长到500~800克,三龄鱼体重可达3~4千克,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公斤。

分布范围白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历来被列入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人工养殖池塘选择鲢鱼

鲢鱼属于套养鱼类,套养在主养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的池塘中,处于服从地位,它的池塘选择与在所申请认证的上述主养鱼类完全一致。

水质要求

鲢鱼的水质要求与所申请认证的主养鲤鱼完全一致。

苗种要求

苗种放养前须经检验、检疫,选择品质纯正,健康无病,规格整齐。放养时间在5月中、下旬。

池塘饲养1.鱼种培育

鱼苗放养:5月中、下旬,池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为适宜投放时间。投放鲢鱼乌仔,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3-5尾。饲养管理:鱼苗入池后,以滤食浮游动植物为主兼食饲料碎屑。

成鱼养殖:鱼种投放规格、密度,投放越冬鱼种规格为100-200克/尾,放养密度为0.4-0.5尾/㎡。

鲢鱼是套养鱼类,以鲤鱼出塘起捕时间为准。

2.越冬管理

越冬密度:压塘成鱼和鱼种的越冬密度一般为0.3-0.6㎏/㎡。根据池塘条件可作适当调整。

越冬鱼体要求:鱼体应无病无伤,肥满健壮。

越冬方法:越冬池塘应比较干净,保水性好,冰下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分规格并塘:冰封前每公顷用90%晶体敌百虫1.5-3.0公斤全池泼洒池水浮游植物量应保持在25-50mg/l。保持水面透光性,应及时扫除冰面上的积雪,打冰眼观察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

鱼病防治1.在鱼苗、鱼种拉网、筛选、运输过程中应操作细心,防止鱼体受

2.鱼苗鱼种入塘前,用2.0%的盐水浸洗5-10分钟进行消毒;

3.高温季节,每月用漂白粉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挂袋法进行食场消毒

4.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提高鱼体免疫力;5、死鱼应及时捞出,深埋

6.鱼病治疗。

常见疾病

病原鳃霉

症状:病鱼不摄食,游动迟缓,鳃部呈充血和出血状,鳃瓣有点充血,失去正常的鲜红色而呈粉红色或苍白色,严重者鳃丝坏死,影响呼吸功能,导致病鱼死亡。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防止水质恶化

2.培育水质需施发酵腐热的有机肥,不宜生施3、发病池要迅速加注清水,改善水质,或者将病鱼转移到水质新鲜清洁的池塘中。

4.20-30mg/l的生石灰全池泼洒,可降低水中有机质的含量,改善水质。

打印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背鳍后的体表有近似圆形红斑,病灶处鳞片脱落,最后形成溃疡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

防治方法:

1.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如牛、羊等的粪便)是单胞菌菌的孳生之处,因此鱼池施用时必须用生石灰拌匀并充分发酵,腐热后方可施用,以防病原体进入。

2.鱼种过塘时,可用2%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可有效预防此病。

3.患病时采用外用消毒药。外用消毒:菌毒清0.5ppm或二溴海因0.3ppm全池泼洒。

指环虫病

病原:指环虫

症状:病情严重时,病鱼鳃丝肿胀,粘液增多,呼吸困难,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90%晶体敌百虫0.3-0.7ppm全池泼洒。

2.虫扫净按130ml-170ml/亩/米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可隔天再用一次。

鲢鱼双线绦虫病

双线绦虫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过去一些大中型水库,在鲫鱼及野杂鱼体内偶有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趋势。主要对一龄鲢鱼种造成较大危害,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92%,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鲢鱼体腔内有13个裂头蚴。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最高为84%。但各年段感染不尽一致,主要和水体环境改变(因干旱引起水面积减小)和水鸟的活动有关。本文对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防治对策。

一、病鱼症状

患病鲢鱼从外观看,腹部膨大,局部凸起,早春冰融后体质明显消瘦,腹部膨大更加明显,腹肌极薄,用力挤压腹部,裂头蚴可从胸鳍处钻出。病鱼在拉网和运输途中大部分死亡,只有少部分存活。双线绦虫易感寄主主要是鲢鱼种,而鲤鱼种感染种类以舌状绦虫裂头蚴居多。

二、病因分析

1.靠近水库、沼泽的池塘,或水面连片开阔、人少环境僻静的池塘,春季至秋季常有许多水鸟如苍鹭、红嘴鸥、翠鸟到此滞留栖息,在水库和鱼池之间游窜。裂头蚴感染率高的多发生在面积较大的越冬池,这些池塘每年春季冰面融化时,经常有病鱼或体弱鱼在水面游动,招来大量水鸟捕食,带有虫卵的粪便排入水中,造成感染。

2.有的池塘售完春片鱼种后,因时间紧、来不及清塘即注水养水花鱼苗。有的池塘(带水浅池)冬天冻透,自以为达到清塘目的,注水不久即投放夏花鱼苗。而双线绦虫第一中间寄主(桡足类),可成体带卵休眠,休眠体可度过干旱、冰冻等各种恶劣环境,休眠体数量可达每平方米数百个至数百万个之多,常在小范围高度集中,正因为桡足类有这种成体休眠适应性,所以不经药物清塘的鱼池,一旦注入新水,很快就出现相当数量的性成熟带卵的桡足类成体。笔者在早春冰雪刚融化不久,在一些很浅的水坑里冬天冻透即看到大量的桡足类带卵成体,这也说明桡足类成体可抵抗恶劣环境。综上所述,在一些池塘由于不用药物清塘,其水体潜藏着大量的桡足类休眠体,这为感染双线绦虫病埋下了隐患。

3.按鱼苗生物学特性,水花鱼苗进入夏花阶段,食性将由轮虫转为较大型浮游动物,有些养鱼户自觉培养一些枝角类和桡足类,供下塘的夏花鱼苗食用,然而如果不进行人为控制,桡足类极有可能成为优势种群。由于桡足类吞食钩球蚴具有专一性,所以这时如果池塘附 近有带病原的水鸟活动,就极易使夏花鱼苗感染双线绦虫病。4.有的养鱼户从双线绦虫多发区购进已感染裂头蚴的夏花鱼苗,即使当地不具备患绦虫病的条件,但由于鱼苗已经吞食感染原尾蚴的桡足类,并在鱼体腔内发育为裂头蚴,同时排 出体外,致使放苗池塘同样大量感染双线绦虫病。

三、防治对策

首先要把好鱼苗关,如果从外地调运鱼苗,应先调查供苗单位是否有绦虫病发生史。如果是自己培育夏花鱼苗,并且当地有绦虫病史,或者有水鸟活动,那么在水花鱼苗下塘前 要将第一中间寄主、桡足类杀死。在发塘期间发现桡足类也应清除。另外要增强鸟类保护意识,研究不伤害终寄主生命的有效办法,驱赶水鸟。对绦虫病多发区,一定要坚持用生石灰清塘。

常用药物

嘉虫清

主要成份及含量:大黄

性状:黄棕色粉末,气清香

作用及用途:灭菌杀虫。主要用于纤毛虫类如车轮虫、斜管虫等。

用法与用量:发病时按100-200克/亩/米全池泼洒,连用1-2次。

停药期:30天

虫扫净

主要成份及含量:2.5%二硫氰甲基烷。

性状:褐色液体

作用及用途: 灭菌杀虫。主要用于纤毛虫类、蠕虫类鱼体寄生虫。

用法及用量:发病时按130ml-170ml/亩/米兑水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隔天可再用一次。

注意事项:使用前、后四天内不得使用其它杀虫类或杀菌药。

停药期:30天菌毒清

主要成份及含量:亚氯酸钠,80%。

性状:白色粉末或颗粒

作用及用途: 灭菌杀虫。主要用于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竖鳞病、水霉病等。

用法及用量:发病时按0.37-0.5ppm兑水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隔天可再用一次。

注意事项:露天将A、B药液混合使用,现配现用。

停药期:10天

富溴海因

主要成份及含量:二溴海因,30%。

性状:白色粉末

作用及用途:灭菌药。主要用于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竖鳞病、水霉病等。

用法及用量:发病时按0.3ppm兑水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加倍使用或连用2天。

停药期:捕捞前10天

益生活水素

主要成份及含量:芽胞杆菌、光合细菌、硝化菌、固氮菌等。活菌数>700亿/克。

性状:灰褐色粉末

作用及用途:水质改良药。清除养殖水体有机污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加水体溶氧量,调节PH值。

用法及用量:根据水质恶化情况每亩1米水深200克-300克兑水浸泡后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使用时不可与消毒剂或杀虫类药混合用;施用前后3天不得使用消毒剂。兑水浸泡时间以1-2小时为益。

营养分析白鲢肌肉的营养成分随体长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范围为:水分占60.3-80.9%,蛋白质15.3-18.6%,脂肪2.0-20.8%,灰分1.0-1.4%,无氮浸出物0.2-1.7%。鱼体肌肉的生化成分亦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而变化,当水分含量逐渐下降时,蛋白质及脂肪则逐渐增加。鲢肌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计有20种,其中4种饱和酸,3种单烯酸,3种二烯酸,9种三烯酸,1种四烯酸,碳链长度在12-20之间。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比不饱和脂肪酸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鱼体的增长而增加,不饱和酸则随鱼体增长而减少。除蛋白质和脂肪外,它每百克可食部分还含有糖类0.8克,热量117-123千卡,钙22-31毫克,磷86-167毫克,铁1.2-13.3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21毫克,尼克酸2.1毫克,营养比较丰富。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管雪婷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