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裂茄和无光泽果是怎样造成的?萼部破裂多是由于生长调节剂使用浓度过大造成的。果裂的原因有两种:(1)由茶黄螨为害幼果,使果实表皮增厚、粗糙,而内部胎座组织继续发育,造成内长外不长,导致果实开裂。这种果实质地坚硬,味道苦涩。(2)在果实膨大过程中,干旱后突然浇水或降雨,果皮生长速度不如胎座组织发育快而造成裂果。裂果易腐烂,且食用品质变劣。色泽暗淡的无光泽果是由于果实生长后期供水不足、土壤干旱造成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浇水应均匀,忌忽干忽湿。181.茄子有时为什么会发苦?怎样预防?原因(1)品种原因。茄子体内常含有一定的苦味素,受本身遗传特性的影响,品种间差异很大,一般绿色茄子的苦味高于紫色茄子的。而且由于保护地条件与露地环境差异很大,不同品种的适应性不同,所以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苦味重。(2)环境因素。我国北方冬春气温低、光照弱,如遇持续阴冷或低温寡照天气,常会影响茄子的正常生长,导致其生理过程失衡,茄子果实内苦味素超量蓄积,果实个小皮厚,着色不良,商品性受到影响。(3)肥水管理不当。在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后,植株对磷钾肥的需求量明显增加,此期若偏施氮肥,易造成植株旺盛生长而产生苦味,影响品质。栽培过程中,如水分供应不足,妨碍干物质的转化积累和有害物质的分解释放,导致果皮厚硬,果肉变苦,品质降低。预防措施(1)选用耐低温、品质好的品种。在引进新品种时,要先试种,选择苦味轻的品种后扩大种植,避免盲目种植,造成损失。(2)加强温光管理,防止低温。光照不足会影响茄子的品质,应选择保温、透光性能好的塑料薄膜,并经常清除棚膜上的灰尘,保证充足的光照。依据棚室和天气的实际情况,尽量早揭晚盖覆盖物,延长光照时间。遇长期阴冷天气,可采用人工增温补光措施,改善其生存环境条件,防止果实因光照不足、温度过低产生苦味。(3)合理密植,加强管理。设施栽培一般每亩种植2800~3000株。结合果实采收,及时摘除衰老枝叶,以利透光和防止病害侵染。坚持有机肥与化肥的科学合理搭配,根据生育进程保证肥水供应。实践表明,茄子坐果后,选择晴好天气,隔10~15天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和1%蔗糖混合液2次,对减轻茄子苦味、提高品质有明显效果。182.嫁接茄子为什么仍有土传病害发生?如何预防?在生产中,仍有部分嫁接后的茄子植株发生黄萎病等土传病害,有的发病率高达10%以上。主要原因(1)砧木选择不当。目前生产中用于茄子嫁接的砧木主要有赤茄、CRP和托鲁巴姆,其中CRP和托鲁巴姆属于高抗砧木,而赤茄在栽培中本身就有10%~20%的植株能感染黄萎病,所以用赤茄作为嫁接砧木易发生黄萎病。但赤茄的发芽和生长速度与接穗差不多,好管理,多被采用。(2)种子带菌。黄萎病菌核和枯萎病菌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带病菌的种子播种出苗后,病菌遇到适宜的条件即侵入到植株体内潜伏,定植后发病。(3)床土带菌。黄萎病菌和枯萎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和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在土中可存活6~8年,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育接穗苗时,育苗床土一般采用园田土,即使选用大田土,有些茄科植物的杂草也能感染黄萎病和枯萎病,致使土壤带菌。育苗土中的病菌可直接侵入幼苗体内,遇适宜条件即发病。(4)嫁接伤口接触土壤。由于嫁接时砧木留茬低、定植过深、培土、倒伏等原因,使嫁接伤口接触土壤,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调查发现,凡是嫁接伤口处被土埋上,植株倒地,嫁接伤口接触了土壤的植株,发生土传病害的比嫁接口没接触土壤的多。预防措施(1)选择高抗砧木品种。在生产中,应选用托鲁巴姆和CRP作为嫁接砧木,它们发芽虽慢,但对土传病害已接近免疫程度。在催芽时,可使用赤霉素等处理,促进发芽。(2)种子消毒。结合浸种,对接穗种子进行消毒,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3)苗床土消毒。一是在播种时进行苗床药剂处理;二是移植床土消毒;三是当茄苗长至4~5片真叶时,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预防。(4)砧木留茬高度要适宜。茄子嫁接普遍采用劈接法,一般留茬高度在3~4厘米之间。留茬过矮,定植时接口易接触土壤;留茬过高,嫁接后易晃动,使接穗错位或脱落,影响成活率。(5)定植深度要适宜。要适当浅定植,定植时营养土坨面要稍高于地面。最好采用高垄定植,地膜覆盖。(6)及时插架。由于嫁接茄子不能培土,而且生长势极旺,结果又多,到生长中后期遇到浇水或刮风下雨,植株容易倒伏,使嫁接口接触土壤,为病菌侵入创造机会。要在门茄坐住时,用竹竿插立架,绑秧,防止倒伏。183.怎样防治棉铃虫?棉铃虫的主要为害形式是其幼虫蛀果,造成减产,影响茄子的产量和品质。可采取以下方法防治:农业防治及时整枝、打顶、打杈,减少卵量。摘除虫果,压低虫口。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避开第二代棉铃虫的为害。在菜田种植玉米诱卵带,减少菜田产卵量。消灭成虫用杨树枝把诱蛾,将半枯萎的带叶杨树枝剪成60厘米左右的小段,每5~10根捆成一把,基部一端绑一根小木棍,插在田间,每亩插10把,插把时间应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前3天左右,诱蛾持续15天左右。诱集越冬代成虫时,可将枝把插在早春开花作物田内,每天清晨露水未干时,用塑料袋套住枝把,捕杀诱蛾。杨树枝以有清香气味的效果最好,一般5~10天换一次。此外,也可用黑光灯诱蛾,消灭大量成虫。生物防治在第二代棉铃虫卵高峰后3~4天及6~8天,连喷2次细菌杀虫剂,如Bt乳剂和HD-1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等,可使幼虫大量染病而死。药剂防治应在孵化盛期至二龄盛期,即幼虫尚未蛀果前施药,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5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等。编辑:申红涛审核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温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