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2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六期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
撰文/记者 李晶 摄影/张星海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9月17日,2022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六期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恰逢第十二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期间,科普话剧、科幻教育沙龙、太空探索主题展等各种精彩活动,让小记者们度过了一个收获满满的周末。
▲2022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六期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
根据安排,小记者们首先来到北京科学中心2号楼地下一层,观看了科普话剧《奇奇森林怪怪事》,感受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魅力;然后又与四位科普科幻大咖面对面,一起走进科幻的世界,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再到“光年深处”深空探测主题展自由探索,近距离参观了珍贵的“神舟飞船返回舱”等航天器实物。
“战”狼的白雪与小红帽
黑森林的深处有一只奇奇怪怪的大饿狼,他想尽办法抓住了小红帽和穿越而来的“白雪”公主。为了逃脱狼口,“白雪”与小红帽又召唤来“阿拉丁”与“牛顿”爷爷,与饿狼上演了一场“科学”知识的大PK。
“你们要是能把‘彩色’的森林变成‘黑色’的,我就让你们走”,饿狼的第一个题目并没有考倒“白雪”和小红帽,她们用蓝色的遮光板放在红球上,红球就变成了黑色;将蓝球放在红色遮光板后,也出现了同样的结果。
第二道题目提升了难度,探讨了重力与重心的问题,还好阿拉丁戳穿了饿狼的“诡计”。可是关于力学更多的疑问,他们却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好在“牛顿”爷爷被苹果召唤到现场,通过实验为他们揭开了力的秘密,还将自己研究的三定律“传授”给了几个“战”狼的小伙伴。
▲观看科普童话剧的科学小记者们
“真没想到,一出科普剧包含了这么多的物理知识,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里,记住了它们”,一位科学小记者感叹道。
其实,随着科普形式的百花齐放,不只是科普童话剧,还有科普脱口秀,也让科学小记者们更真切的感受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玩”,还可以“玩”中学。
点燃科学梦
高考被视为人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但你知道吗?这个重要的转折点早就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就讲述了他几十年前在高考题中遇到的科学题目。恰好他在考前刚刚看过了卡尔·萨根的《伊甸园的飞龙》一书,其中就探讨了生态环境变迁与白蛾子和黑蛾子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其实,尹传红的科普文章《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也被用作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而且他还有多篇作品入选一些省市的高中语文考题。
他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例子,告诉科学小记者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探寻生活背后的科学”。
▲科学小记者与科普、科幻大咖面对面
接下来,两位教学一线的大咖为科学小记者带来了在“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新定位。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陆建伟讲述了该校对科学教育的见解,以及作为科学教育的先行者,该校如何让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渐的脱颖而出。北京市八一学校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李锐则用几道思考题,讲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畅想。
有趣的交流内容,让科学小记者更加好奇,“我们参与到科学社团里,做科学实验,创造火箭模型等等,这些对我们的学科学习能有帮助吗?”
李锐老师幽默的回答说,这个问题也是校长经常会问的。“我们这样的课程就是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试验场、环境场,让他们把学到分科的知识,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时候综合的用起来。”
作为一线的老师,她告诉大家,“我们现在考核的标准也在逐渐改进,就是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管是中考题还是高考题,很多都是真实的、是综合的,所以这些锻炼,对于提高自己的成绩一定是有益处的”。
于光年深处探知深空
接下来的自由参观时间,科学小记者们纷纷来到位于北京科学中心2号楼一层的临时展厅,这里正在展览“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降落伞”“长征三号火箭残骸”等在我国航天历程上留下重要时刻的实物展品。据讲解员介绍,整个展馆共有四件实物展品,还有一件是在展柜里,是当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时,刊登这一消息的《人民日报》原件。
▲正在“光年深处”参观的科学小记者
珍贵的史料与航天器实物,让科学小记者们更加感受到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60余年,在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下,神舟出征、连接寰宇、上下与共,启动征程。如今,中国航天探测器已经飞离地球,剑指太阳系。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此间多少困难,中国航天仍将继续奔赴宇宙深处,逐梦星辰大海。
在所有参观结束后,科学小记者们也迎来了自己的小任务。作为一名科学小记者,要完成一篇由本次研学为出发点的新闻作品。在北京科技报社资深记者的讲解下,他们进一步了解了新闻与记者的内涵,并对新闻写作的结构和要素有了认识。
一天的参观紧凑又充实,科学小记者们满载着科学知识、前辈经验以及任务挑战踏上归程。阳光仍热情的照在这些青少年的身上,为他们的朝气蓬勃、满怀期待打Call!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来源: 科普中央厨房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