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0年以后,中国历史上两个带南字头的政权,一个是南宋,一个便是南明。前者在各类戏剧作品中几乎就是昏君奸臣的代名词,可是这样的南宋,居然从1127年撑到了1279年,陆续面对女真、蒙古两大强敌,可以说是当时文明国家中抵抗得最久的一个。

那么南明呢?同样是旧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攻破,为什么南明就不能像南宋那样撑150年,为传统华夏文明留下一脉传承呢?

最近在看顾诚先生的《南明史》,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今天一起来聊聊看。

满清入关之际,不超过十二万军队,而明朝在南方的总兵力,将近百万人。更何况南方本身人口数就多于北方,经济也远较北方发达,南明政权为什么就不能将南方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人口优势,转化为抵御满清的坚实力量呢?再加上大顺和大西两支农民军的余部,以及郑成功父子的海上部队,这三股力量如果能放弃往日恩怨,团结一起一致对外,获得全面胜利将清廷赶出山海关或许有些困难,但保住半壁江山,你说会很难么?

问题就在于,南明做不到团结二字。

首先是南明政权本身,弘光帝立国仅一年,就连续发生了三桩大案,第一桩,是和尚大悲自称原是明朝亲王;第二桩,则是某官员的仆人遇到一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分,少年自称是崇祯皇帝的皇太子;第三桩,是一个女人跑到南京,说自己是福王即弘光帝的元配正妃。

结果这三个人,不论亲王、太子、王妃,朝野议论纷纷,南明当局却都指为虚妄。这背后,显然是众人对南明本身的不满所致,南明弘光帝,一当上皇帝,就沉湎于酒色之中。掌权的马士英、阮大铖,也是个个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阮大铖甚至公然以行贿作为理财妙方。这样的朝廷,如何能让百姓放心?让北边的满清不看轻?

另一方面,南明朝廷对整体局势的判断,也出现了极大的错误,此时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做了平西王,可是马士英这些人,居然还以为是吴三桂借清兵击败了“闯贼”(就好像唐朝借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个个兴高采烈,即决定“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

而在满清夺取天下的意图完全暴露之后,南明依旧有联合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一起抗清的操作空间。在另一边,张献忠余部李定国也有意归顺,1647年,大西军进入云南,与沐天波(即金庸小说里的沐王爷)达成合作,打出了“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的旗号。

但问题是南明太不争气,清兵尚未南下,自己先闹起了内讧,武昌的左良玉宣布要清君侧,顺长江东下,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结果船到九江,他一口老血喷出来,死了。儿子左梦庚,一转身便降了大清。

这样一来,南明所谓的江北四镇便乱了套,没多久徐州、扬州、南京都被攻克,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就被送往南京处死。

到了这步田地,南方各君该觉悟自省,团结一致了吧?偏不!反而拉开了一场更大内讧的序幕,杭州的潞王、抚州的益王、桂林的靖江王,一个各跳出来争抢监国的头衔,其中又以福州的唐王和绍兴的鲁王最有实力,但这个时候,你的实力应该拿出来对付满清对不对,当时清朝正在推行薙发令,江南一带反清风潮不断,可是南明的这些王爷,没有一个争气的,只知为了彼此的地位而抢个你死我活。

这一点,金庸小说《鹿鼎记》都提到了——天地会和沐王府都说要反清复明,但复的是哪一个明又有讲究,天地会隶属于延平郡王府,拥立唐王;沐王府则拥立桂王,即永历帝朱由榔。结果因为拥唐还是拥桂,双方成员因此而大打出手,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这当然是文学描写,可是背后却是真实的历史。隆武帝(唐王)就是在这样的逻辑之下,与鲁王形同水火,争斗不断,结果不能形成合力,被清军各个击破。最终便是1659年永历帝逃入缅甸并遇害。

(声明:本文来源地图帝,转载仅做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转载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于后台联系我们,我们会进行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来源: 地图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