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民间一直有祈求龙王降雨的民俗活动。众所周知,雨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几乎是所有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式。降雨可以灌溉农作物,利于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可以降低气温等等好处。
但任何东西都是适可而止的,不是越多越好,降雨也是如此。雨下多了,可能会影响植物生长,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会造成水土流失等等。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能预知天气情况,还能做到人工降雨、人工消雨, 那这些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我们就根据降雨来详细聊一聊。
人工降雨
可能很多人认为,人工降雨是想下就能下的,火箭弹往天上一发射,雨就来了,其实并非如此,人工降雨并不能凭空造雨,而是需要满足条件才能实施的。气象部门通过观测,寻找天上适合降雨的云团,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云团留住,因此能达到降雨效果。
什么样的云团才叫适合呢?例如云团在0°C以上得有大水滴,0°C以下得有冰晶。云团的厚度还得大于2公里,云团外面也要有充足的水汽,能够通过辐合抬升不断补充到云团里。有了这样的条件,再通过飞机或地面火箭、高炮等工具,向云团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冷冻剂等催化剂,这样才能做到人工降雨,否则,即使天气形势再好,也是不会下雨的。
人工消雨
还记得2008年在鸟巢体育馆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吗?那场面是历历在目,开幕式开始的时候,天空万里无云。然而,这好天气并不是巧合。要知道,鸟巢的中央场地可是没有屋顶的,开幕式那天本来是要下雨的,那这雨很明显是被人为“驱散”了。
从开幕式开始前的四个小时,北京市区附近所有的云层,都被驱散了,相关部门向天空云层发射了1104枚火箭弹,成功人工消雨。
人工消雨和人工降雨的原理是挺像的,它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在目标区大约60—120千米的距离进行人工降雨,让雨提前下掉;第二,在目标区大约是30—60千米的距离,向云层里超量播撒冰核,当冰核数量多了,达到了降水标准的3-5倍,导致每个冰核吸收的水分就少,无法形成足够大的雨滴。简单来说,就是让雨“憋着不下”。
放眼现在,许多国家都能运用人工来造雨、消雨,造雨能解决旱地缺水问题,消雨能降低洪水等灾害带来的危害,是多么有利的手段。然而,这项技术却也存在潜在的风险的。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方利用这项技术,在天气方面取得了优势,使得越南长季风期被延长,因此引发了洪水等灾害。因此在1977年,世界各国都签订了禁止将这项技术运用在军事上的国际协议。
对于人工降雨和人工消雨,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来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