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赵伟,天津大学泰达医院神经内科和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有时情绪高涨,浑身是劲儿,怎么也不觉得疲倦;但有时又情绪沮丧,疲惫不堪,整个人都不好了…你有过这种感觉吗?”近日,**#双相情感障碍#**一词登上热搜,瞬间引发很多网友的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呢?这种病和抑郁症有什么不同?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得?一起来看。

双相情感障碍是什么?双相情感障碍又称为躁郁症,是指既有抑郁、又有躁狂的一类精神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双相Ⅰ型(抑郁+躁狂)、双相Ⅱ型(抑郁+轻躁狂)等,其症状包括抑郁和躁狂/轻躁狂。

抑郁的症状

情绪低落、体重或食欲的明显变化、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自信心低或过分自责、犹豫不决或注意力不集中、自杀意念或行为。

躁狂/轻躁狂的症状

情绪高涨、精力旺盛或易怒、以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增多(废寝忘食的工作、频繁社交等)和精神运动性激越(坐立不安等)、冲动和冒险行为(无节制的购物、草率的投资等)、睡眠需求减少、注意力不集中、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躁狂与轻躁狂的症状基本相同的。区别是躁狂症状的持续时间长(7天)、功能损害程度严重、多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且需要住院治疗。

怎样判断是否有双相障碍?这些症状多提示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年龄较早;频发的短期抑郁;双相障碍家族史;具有精神病特征的抑郁(如幻、妄想);伴有非典型特征(如睡眠过多和进食过多)的抑郁;情绪不稳定;睡眠颠倒;抗抑郁药物诱发的情绪高涨;精力旺盛。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情绪高涨、睡眠需求减少、满脑子想法和见解、废寝忘食的工作,也有可能是轻躁狂,多见于成功人士、工作狂。

如何区分双相障碍和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认为是抑郁症的“Plus”,特点是抑郁和躁狂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

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像“跷跷板”或“过山车”一样,而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心境抑郁或兴趣/愉悦感的丧失,诊断抑郁症需排除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

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临床表现以及大部分时间为抑郁发作,所以,即使精神科专科医师,有时也很难区分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高达70%的双相情感障碍开始被误诊为单相抑郁,而抗抑郁药物可以诱发躁狂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与抑郁症略有区别:**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往往急性起病或快速缓解、频繁发作,伴有情绪不稳定、幻觉或妄想、非典型症状(睡眠过多和进食过多)。

双相障碍比抑郁症还可怕?第一、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年龄较早,通常于20岁前发病,而抑郁症平均发病年龄是32岁。

第二、与抑郁症相比,双相障碍更容易出现破坏性较强的行为,如自伤、伤人等。

第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的10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患其他躯体和精神疾病风险较高。

第四、双相情感障碍容易被漏诊和误诊

双相情感障碍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时间是5-10年。轻躁狂患者一般不会主动就医。患者多因为抑郁就诊,如果医生不注意询问病史就容易漏诊。情绪低落易被误诊为抑郁症、情绪不稳定容易被误诊为边缘性人格、活动过多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品行障碍。

第五、与其他精神疾病相比,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极高

得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智商更高?很多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智商比普通人更高。

伟大的天才都有疯狂的一面,比如著名作家海明威和巴尔扎克、画家梵高、诗人惠特曼、总统林肯和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好莱坞影星凯瑟琳·泽塔·琼斯等都是躁郁症患者。

**这有一定的道理。**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入狂躁相的时候,精力会变得旺盛,会有更多的想法出现在脑海,创造力也会增加。

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和智力之间存在广泛的遗传重叠,携带这些基因的人信息处理和思考能力更加强大,但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也高。

心理学家发现,较高智商与双相情感障碍特质有关。因此,有人将其称为“天才病”。

如何预防?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应注意下列事项:

  • 父母和社会应该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和安全的成长环境;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睡眠行为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喝酒、不熬夜,不要摄入过量咖啡因;

  • 学会管理好压力和情绪,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要被情绪左右;

  • 对于情绪不稳、焦虑抑郁的青年患者,尤其是父母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的,应更加注意;

  • 抗抑郁药会增加躁狂发作的风险。未经医生评估,不应自行服用抗抑郁药物;而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如果出现了情绪高涨、精力旺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个慢性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程管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规律用药,不得擅自停药。

如果身边有人

得了双相情感障碍

请不要歧视他们

为其营造一个

轻松的工作或生活环境

引导他们接受

正规的心理和药物治疗

避免激惹患者

尽量给予关爱和倾听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