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但对肥胖的判定标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统一。大体上有两种评价标准:
1.标准体重法:WHO发布的亚太地区标准体重法: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 105,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超出10%为超重,在20%~29%之间为轻度肥胖,在 30%~49%之间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
2.身体质量体重法: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测量体重过重和肥胖的方法:身体质量指数法(BMI)。 BMI=体重(Kg)除以身高(m)平方。BMI在18.5 -24.9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5为超重, MBI大于30为肥胖。根据实际国情,我国发布了两套数据标准:
表一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
| 年龄(岁)) | 男超重 | 男肥胖 | 女超重 | 女肥胖 |
| 7- | 17.4 | 19.2 | 17.2 | 18.9 |
| 8- | 18.1 | 20.3 | 18.1 | 19.9 |
| 9- | 18.9 | 21.4 | 19.0 | 21.0 |
| 10- | 19.6 | 22.5 | 20.0 | 22.1 |
| 11- | 20.3 | 23.6 | 21.1 | 23.3 |
| 12- | 21.0 | 24.7 | 21.9 | 24.5 |
| 13- | 21.9 | 25.7 | 22.6 | 25.6 |
| 14- | 22.6 | 26.4 | 23.0 | 26.3 |
| 15- | 23.1 | 26.9 | 23.4 | 26.9 |
| 16- | 23.5 | 27.4 | 23.7 | 27.4 |
| 17- | 23.8 | 27.8 | 23.8 | 27.7 |
| 18 | 24.0 | 28.0 | 24.0 | 28.0 |
表二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男女生体重指数
| 年龄(岁)) | 男超重 | 男肥胖 | 女超重 | 女肥胖 |
| 一年级 | 18.2 | 20.4 | 17.4 | 19.3 |
| 二年级 | 18.5 | 20.5 | 17.9 | 20.3 |
| 三年级 | 19.5 | 22.2 | 18.7 | 21.2 |
| 四年级 | 20.2 | 22.7 | 19.5 | 22.1 |
| 五年级 | 21.5 | 24.2 | 20.6 | 23.0 |
| 六年级 | 21.9 | 24.6 | 20.9 | 23.7 |
| 初一 | 22.2 | 25.0 | 21.8 | 24.5 |
| 初二 | 22.6 | 25.3 | 22.3 | 24.9 |
| 初三 | 22.9 | 26.1 | 22.7 | 25.2 |
| 高一 | 23.3 | 26.4 | 22.8 | 25.3 |
| 高二 | 23.8 | 26.6 | 23.3 | 25.5 |
| 高三 | 23.9 | 27.4 | 23.4 | 25.8 |
| 大学 | 24.0 | 28.0 | 24.0 | 28.0 |
前者多用于国内的科研及实验,而后者在学校、医院等公众社会场所中广泛使用,但两者间很明显存在差异,这个差异也导致国内对青少年肥胖的研究有较大困难。
与肥胖产生相关的饮食因素有:喜食甜食,爱喝饮料,偏好油炸食品、西式快餐、夜宵。另外,丰盛的晚餐和晚餐后缺失锻炼、进食速度过快以及不规律早餐也易导致肥胖。
饮食干预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低能饮食:在满足每天最基本的能量需求,即1200 kcal(1 kcal=4.18kJ)的基础上每日摄取尽可能少的能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基本占到全天总能量摄入量:脂肪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