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摸金校尉”事件后,又一次恶性抄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令人大跌眼镜:某学者全文翻译了一部国外研究科幻作家奥克塔维亚·E·巴特勒的学术著作,并署上自己的大名,试图妄称原创蒙混过关,结果当然惨遭爆锤。我们在此不对学术道德问题做过多评价,只谈谈涉及到的巴特勒本人与其作品:去年,主持人第一次读到由耿辉老师翻译的巴特勒代表作《播种者寓言》与《天赋寓言》,至今印象颇深。这位非裔女作家在科幻界颇负盛名,其创作生涯狂揽了包括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多个大奖,更在逝世后入选了“科幻名人堂”。而两本《寓言》中对近未来美国乱象的描写,今天读来实在令人心惊。加入本期《侃山》,和几位同学一起聊聊巴特勒和她的两部《寓言》。

耿辉

科幻奇幻译者

本书翻译

不少朋友知道我喜欢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的作品,我也很早就有翻译出版她长篇小说的想法。看过她的几乎所有长篇之后,我最喜欢的还是“地球之种”这个系列,本来巴特勒写作计划中的六本书皆以“寓言”命名,从基督教圣经中的sower、talents和trickster到《地球之种:生命之书》的teacher、chaos和clay,暗示旧世界的崩溃和新世界的到来,讲述人类扎根星际、跟自身局限和外部困境进行斗争的过程。《播种者寓言》和《天赋寓言》仅是人类离开地球的序曲,让我们看到当人类不得不迈出那一步时,情况会有多艰难,所以更应该高瞻远瞩、早做打算。因为药物原因和意外离世,作者的创作遇到阻碍,“地球之种”系列的下一部作品只留下众多版本的开篇,在亨廷顿图书馆作为档案保存,今年美国国家图书馆宣布出版巴特勒作品的大全集,其中或许会有“地球之种”第三部的一些内容。尽管后续作品未能完成,但已出版的这两部已经足够完整深刻、波澜壮阔。形式上,这两本小说就是主人公劳伦的日记合集,每章开篇都选用她为自立宗教创作的诗集《地球之种:生命之书》,根据作者自述,是老子的《道德经》让她产生了创作诗集的灵感。在第二部《天赋寓言》中,巴特勒又增加了其他人物视角的文字材料,比如劳伦女儿作为材料整理者的看法,以及劳伦其他亲人的自传《异界回忆》和《勇士》节选,来让读者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劳伦。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别人的痛苦,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这是作者在书中着重想要展现的一个方面,为此她创造了唯一的科幻元素——超共感,并把它作为一种生理缺陷赋予主人公劳伦和其他极少数人,劳伦借此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崩溃的背景下创立了地球之种,把改变奉为唯一的真神,来指导自己及追随者实现扎根星际的远大使命。

(经作者授权引自豆瓣,2020.07.05)

HeavenDuke

程序员,科幻作者,职业肥宅

梦想做一只网络爬虫

我虽然对两本书的预见性印象深刻,但是因为之前看过的废土流比较多了,所以情节的展开超出预期的地方不算特别的多——这个谱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样在书写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三尖树时代》(1951)。在阅读这两本书的过程里,最激发我的思考的,一个是巴特勒所营造的世界的演变过程,和这个以“衰退”为主题的世界中的一种反直觉的文明和野蛮的共存;另一个是“地球之种”究竟该如何理解,它在这个世界里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会有怎样的潜在未来?

这是两部关于大厦倾塌时,身为无产者的小人物要如何谋求出路的书。也许它们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当代社会如何摆脱衰落困局的启示,但是和地球之种一样,与其说这是一套人类文明的攻略秘籍,倒不如说是一种愿景,而这份愿景需要靠一种十分个人化的道德法则和世界观去约束,去驱动。联想阅读本书时正火的外卖员困局(注:2020),以及与之相关的算法危机,内卷和阶级矛盾,不由得感慨,在制度和系统越来越缺乏可信度的今天,也许巴特勒在数十年前提出的这份愿景,是我们可以触摸到的为数不多的手段。

薛定谔的熊猫

科幻作家

严重拖稿症患者

我非常喜欢这两部作品,很可惜看不到后面四本了,现在唯独期待第三本的手稿能有一些译介进来。之前只看过巴特勒的《血孩子》,感觉在批评指向上还是有点直球,不过也很喜欢那一篇。但《地球之种》两本就没有这样的感觉,润物细无声。故事中的未来学推断令人震惊,对人物关系细节的把握也相当出色。

虽然没有证据,但我觉得《地球之种》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厄休拉·勒古恩的影响。“互相塑造”的逻辑特别“一体制衡”,尤其是《天赋寓言》开头的事,几乎就是“唯静默,生言语”的转写。这使得故事带上了一丝地海独有的孤独感,表现在故事里,比如《天赋》最后,她“失去”了她的孩子。这些细节使这个末世呈现出一种异色。

勒古恩晚年写了个《一无所有》世界观的短篇,叫《革命前夕》,内容是“奥托主义”的创立者,女性领袖奥托晚年的一天,她人生的惊鸿一瞥。这种人物我一直觉得很难写,既是某种理念的化身,具有革命的刚强,又是需要具体承担生活之重的人,不能过刚易折。我觉得我还会把这两本书再看几遍,学学怎么写这样的人物。

水王

科幻杂牌作者,用肝写作课代表

我只来得及看完了《播种者寓言》,总体来说,它讲了一个具有特殊体质的女人一步步创立一个属于自己宗教的故事。故事开始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社区,这个社区可称不上是乌托邦,因为从一开始,所有人都生活在极度的不安全感之中。他们相信过去的日子会回来的,但事实证明过去的美好一去不复返。在这种不安全感之中,这些年轻人不约而同地考虑了离开的问题。总体上,作者的笔法稳健娴熟,人物塑造完整,剧情和场景转移自然,可以称得上是佳作。当然由于在此书之后的各类文艺创作,多多少少有在本书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感觉,因而偶尔会觉得某些剧情力度不足。

主角具有特殊的超共感,这种能体验别人痛苦而不适合于自我防卫的特殊特质使得主角不得不依靠其他人才能生存下去,但也在另一方面促使主角锤炼自己,显得心理上更为成熟。她很早就在内心萌芽,要创立“地球之种”的类宗教组织。从这部作品中,我感觉美国人确实对宗教信仰带有一种热忱。而这类新信仰,某种角度上确实能解决主人公在故事里遇到的困难。单纯地建立社区的努力已经宣告失败,那么要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社区,他们必须要一种新的武器,而宗教恰恰好是一种极为可靠的力量。

当然,实际上这并不一定是中国传统认知上的宗教,也可以说是一种共识,或者说文化标志,作为这个社区显著区别于其他的象征。相似的组织,我们在其他一些末世类作品中也看到过,比如《美国末日》里面主人公弟弟创建的社区,能生存下来并长期发展,里面的人们必然存在着某种共识。再比如,各类末世电影里经常会刷存在感的组织,比如《疯狂麦克斯》里面战狼所属的那个组织。

回到小说本身,作者在每一章节的前面揭示主角所写的地球之种的寓言内容,然后用具体的故事包装其内核,算是不错的写法。这种写法使得每一个章节都显得比较有主题性,这让我想到了《基里尼亚加》,毫无疑问,后者的寓言体系和故事剧情的嵌合度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但要求长篇写法的小说达到那种程度毫无疑问是一种奢望。再考虑到成书的年份非常早,我就更不好苛责作者写作的力度了。

作者描绘了一个礼崩乐坏中的末世世界,工作稀少,暴民遍地,毒品泛滥,人们在社区抱团取暖,期待曾经的好日子去而复返。作者的人物塑造非常出色,拥有特殊特质超共感的奥拉米纳自力更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她创立了名为地球之种的宗教,创立了新社区。从这部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最为普遍的价值观,对强力政府的不信任,热爱开拓,武装保护自己,乃至宗教热忱。尽管奥拉米纳创立的地球之种感觉更像是为营造社区创立的一种新共识,它本质上是美国精神的一种变体。这部作品有一些前瞻性,让2020年的我们看着甚为亲切。

钟天意

作家,书评人

尼古丁中毒的狼人学家

小说中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不少,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就放弃了去记谁是谁。除了主角外,几乎所有人的结局都是死于暴行:被枪杀、被烧死、被轮奸、被酷刑折磨、重病之时无药可医……所有小说中提及的家庭都是由几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拼凑成的,所有小说中的人物都失去过一个或以上亲人。这种对暴力铺陈式的书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

但不同于麦卡锡将血肉幻化成诡谲的意象与幻梦,巴特勒用平淡写实的日记所记录的暴行反而更令人心惊。同样是书写暴力,前者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残忍之余甚至带几分戏谑,让人联想到血肉与内脏的质地;而巴特勒的不同并不仅在于她专属于女性的温软笔触。在小说的设定中,劳伦患有“超共感综合征”——看到别人在受苦,自己就会感受到同样的痛苦;看到别人皮肤划破流血,自己也会流出血来。则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暴力所带来的痛楚与泪水。劳伦自己反复强调这种怪病是一种残疾,但小说所呈现出的效果,使它看上去更像是基督徒身上的圣痕。美国的衰亡一直是科幻作家的最爱,与《寓言》相近的还有巴奇加卢皮的《水刀子》——同样是极端气候变化下,主人公为水资源而展开的末世危途,同样触目皆是令人惊心的暴力;但劳伦的逃难之旅没有让我直接联想到这些类似的科幻作品。它反而召唤出了林纾的《庚辛剑腥录》(1913):在风雨飘摇的庚子年,书中的主人公邴仲光同样一直在逃离,逃离义和团的暴乱,逃离八国联军的暴行。大清与美国,史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以一种古怪的方式交汇在了一起。

总的来说,我喜欢这个故事——但至于为何喜欢它,其实我还有一点迟疑。上面所列举的种种优点,并非它真正触动我的理由,因为按照这个标准来说,有太多更优秀的科幻作品了。如果在三五年前读到它,我可能很容易把它当成宗教狂的狂想。但因为在这个多灾多难的2020年与它相遇,一切都不一样了。文学史上有太多的经典其实无非是造化弄人:我们在被文字所震颤时,本质上感受到的是时代的创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科普中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