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融合(cognitive fusion)是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病理模型中的核心部分,是指人们的行为受语言法则和思维内容过度控制的倾向,是心理僵化(psychological inflexibility)的表现。

认知融合的概念当行为是僵化的并更多地受到语言网络而不是所体验到的环境结果的影响时,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出现了认知融合。让我们来看看认知融合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当某个个人体验出现时,如“我很糟糕”这种想法,他纠结在这种评价中,好像与自己的思想相符。他将自己的体验与自己本身相联系(“我”),好像它与直接的厌恶性(“糟糕”)相符。当“糟糕”(一个随意的刺激)曾经与回避的事物有过联系——畸形的事物或被社会惩罚的行为——这个人现在已经将自己等同于“糟糕”,现在他的某些刺激功能是与“糟糕”一致的。这种联系会引起某些反应——如羞愧、抑郁与内疚,以及一些要回避的东西——对“糟糕”具有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与“我很糟糕”这个说法相融合引起的某些心境(诸如悲伤和忧郁)会制约有价值的行为。

简单来说,当他常常对自己说“我是一个糟糕的人”。并相信这个想法(与那种想法融合),他将更可能处在一种糟糕的心境下,从而看不到自己还有过上快乐生活的机会。他可能无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认知融合的危害认知融合会使个体自动地提取负性思维事件的字面意义,将负性思维内容、消极自我评价、不正确自我认知等和“事实”混淆起来,沉浸在负性自动化想法中,从而促使或加重低落、抑郁、焦虑、低自尊等情绪的产生。此外,认知融合还表现为非语言功能过分受到语言规则的支配,导致对事物过度进行抽象、评估,这些过程会导致反应的僵化,从而引发压力、行为障碍等问题。

认知融合的消除——认知解离认知融合的反面被称为认知解离( cognitivedefusion) 。根据ACT理论,若能改变语言和情境的错误连接,削弱“语言”的影响力,个体会更好地处理好自己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调节当下的行为,由此得以减少因僵化带来的问题。譬如:“牛奶牛奶”是认知去融合技术的典型练习:治疗师和来访者在短时间内大声地重复“牛奶”一词,一段时间后来访者会发现“牛奶”一词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词汇。这个练习使得来访者体验认知去融合的含义,理解词语仅仅是词语。

此外,学习正念技术也是认知解离的方法之一,为使来访者更好地掌握正念的技术,治疗师将正念技术形象化:要求来访者想象一队小人列队从左耳走出绕过眼前走进右耳,每个小人举着印有图片和词语的牌子,要求来访者保持旁观,让队列自由行进而不使自己陷入其中。这一过程经常作为家庭作业,可以使来访者体验观察自己的思维与依思维观察世界的区别。生动的想象使来访者易于把握正念的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不带批判性的特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