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利他,又称利他。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个体通过自觉的不图回报的利他行为,获得社会赞赏和他人感激(无意识动机),最终获得自我的满足。
内涵弗洛伊德的解释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和利己主义相反,利他主义和它的区别是缺乏性满足的需求。”弗洛伊德描述了“因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引退”的过程,这意味着一个人为了别人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冲动或利益,这些自己的冲动或利益对他来说是可恶的,接着他通过认同的方式获得一种替代性(vicarious)的快感。
安娜·弗洛伊德的解释安娜·弗洛伊德对利他者表现出的勇气深感敬佩,但同时不留情地指出,利他者设法得到的乐趣不是专有的替代性的快乐(not exclusively a vicarious pleasure),但是包含着放弃自己的理想的达成,提供了一种伪装的、一定量的原始冲动的满足。因此,有许多其他的利他形式,如受虐。
示例安娜·弗洛伊德在其书中有句话说:“利他源于我们心里的邪恶(Altruism comes from the badness in our hearts)”。
她举了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贪婪的、野心勃勃的老处女,她最大的愿望是穿着漂亮的衣服,有许多的孩子,实际上,她没有孩子,衣着破旧。但她很积极的帮助她的朋友结婚,帮他们挑选衣服,乐于照顾其他人的孩子。“看上去她自己的生活已经排空了利益和欲望,她活在别人的生活中,而没有任何她自己生活的体验。”实际上,这种机制包含了对冲动的投射,类似于“与攻击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但接着又出现了分裂(dissociation),她对一些人认同,这些人被选中作为被禁止的欲望的宿营处。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为谁放弃我们的原始冲动?安娜·弗洛伊德解释说:“也许禁止的欲望在别人那里,这种观念足以暗示自我,这里有一个投射的机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替代者曾经是妒忌的对象。”常见的例子还有女人们为丈夫放弃自己的事业。
争议利他是一种真正的防御机制,还是一种生物本能,心理学、社会学仍有分歧和争议。但从心理咨询角度讲,如果能有助于求助者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完善,常会建议求助者采用一些利他行为。如依恋关系未满足的求助者,会建议他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来获得心理能量,事实证明,是很有效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