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六传是对《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总结,包括传本、巡经传、越经传、表里传、误下传、巡经得度传。

概念太阳病的六种传经情况,包括传本、巡经传、越经传、表里传、误下传、巡经得度传。

解读五脏六腑之气皆与太阳营卫之气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故太阳之邪传入于内,或因里夙有疾,或因脏腑夙有失调,复因辨证不确,或因立治不当,以此而成表里兼证,太阳之邪即有内传之机。《此事难知》中介绍了太阳六传的概念,并说明了太阳六传的原因,具体如下:

太阳者,乃巨阳也,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也,名曰传本。

太阴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经传,为发汗不彻,小便,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

太阳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为元受病,脉浮,无汗,当用麻黄而不用之故也。

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传里,为得病急,当发汗,而反下,汗不发,所以传也。

太阳传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传,为元受病,脉缓,有汗,当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当时腹痛,四肢沉重。

太阳传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巡经得度传。

中医应用太阳六传相关条文及机理、证治。

1、传入少阴

(1)传入心者。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夙有心之失调,外邪侵犯太阳而又乘机传入于心并加重心疾,病以里证为主。(2)传入肾者。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论表里兼证,论治未能顾及于里,以此引邪内传而加重里疾。

2、传入太阴

(1)传入肺者。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论表里兼证,治当兼顾表里,方可取得治疗效果。(2)传入脾者。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此论表里兼证,治表而失里,以此致生变证。

3、传入厥阴

传入肝者。第6条:“太阳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此论表里兼证,论治未能及时,因此病情发生变化,其治之当因证而变。

4、传入少阳

传入胆者。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者,外证未去也,柴胡桂枝汤主之”;172条:“太阳与阳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146条论病为兼证,治当同行,172条论病为兼证且以里证为重,当先治里。

5、传入阳明

(1)传入胃者。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此论表里兼证,治表失里,邪传并加重里疾,病以里为重点,治当从里。(2)传入大肠者。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调胃承气汤主之。”此论病为表里兼证,若论治失当,即会引起内传。

6、传入膀胱

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为邪传膀胱而成表里兼证,病以里证为主者。84条:“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此论表里兼证,病以里证为主,治当先里者。以及106条论病为表里,治当先表后里者,否则,动手便错。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常暖 - 医学硕士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