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耳穴,耳穴名。别名肝点。位于耳甲艇的后下部,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的后方,胰腺点穴至外腹穴连线的中间处,即耳甲12区。主治肝郁胁痛,胸胁闷痛,情绪郁抑,忧郁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急、慢性肝炎,肝痛,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急性结膜炎,疱疹性结合膜炎,头痛,头顶痛,眩晕,颈前综合征,月经不调,崩漏,更年期综合征,睾丸炎,精索静脉曲张症,疝气,外阴瘙痒,湿疹,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脂血症,血液病,缺铁性贫血,皮下出血,无脉症,脉管炎,偏瘫,面肌痉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癫痫,抽筋,四肢麻木,痉挛,胃痛,胃肠充气症,腹痛,腹泻,便秘,电光性眼炎,复视,近视,假性近视,青光眼,散粒肿,麦粒肿,视力模糊,角膜溃疡,老年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夜盲症,斜视,耳鸣,中耳炎,扭挫伤,遗尿,疟疾,肥胖症等。按耳针常规针法操作。
诊断作用本穴是诊断肝胆疾病的参考穴。在诊断上,耳肝点呈阴性反应,肝功能正常,表示无肝胆疾病史;若耳肝点为阳性反应、肝穴呈阳性反应,多考虑肝、胆疾病。此时注重肝、胆、胆道三穴的探测。
常见的肝穴异常与其所对应的肝脏疾病如下。
1、肝穴出现点状、小片状的红绿或红色,界限不清,有光泽,有压痛感,耳背的血络清晰,呈鲜红、深红或青紫色,这一般是由急性肝炎所引起。
2、肝穴出现点状、片状的白色或暗红,或块状增厚,边缘红晕,这可能是慢性肝炎所引起的。
3、肝穴呈片状白色或块状增厚,或者是出现结节状、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隆起,界限清晰,颜色略白,有压痛感,这一般是肝肿大的征象。通过隆起的大小,我们还可以判断肿大的程度。如隆起甜瓜子仁般大小,则肿大为1.5-2厘米;如隆起西瓜子仁般大小,则肿大3-4厘米。如左耳的肝穴出现隆起,则表示肿大的是肝左叶;如右耳的肝穴出现隆起,则表示肿大的是肝右叶。
4、肝穴呈结节状隆起,表面粗糙,边缘暗红,界限清晰,多见于肝硬化患者。
5、肝穴呈块状海绵状隆起,界限清晰,无明显的压痛感,可能是肝下垂的表现。
6、肝穴呈芝麻大小的色暗,如静脉血管色或棕褐色,无压痛感,多见于血管瘤患者。
7、肝穴出现多个片状隆起并伴有结节,界限不清,呈暗灰色或黄褐色,压痛感明显,多见于肝癌患者。
很多时候,肝脏病的疾病并不仅仅在肝穴有反应,在脾穴、胃穴等穴位上,也会出现相应的异常现象。如急性肝炎患者在胃穴会出现片状的暗红色;慢性肝炎患者在脾穴和胃穴会出现片状的白色;脂肪肝患者在脾穴会出现块状的色暗且界限清晰;肝下垂患者在胃穴或肾穴也会出现片状的隆起。
由此可见,肝脏的病变会引起多个耳部穴位的变化。在通过观测耳朵来判断肝脏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肝穴为主,并同时结合其他穴位的变化,相互对照,综合起来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病情。
功能作用清热解毒,利胆明目,养血平肝,疏郁缓急,通络止痛。
穴性阴。
定位位于耳甲艇的后下部,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的后方,胰腺点穴至外腹穴连线的中间处,即耳甲12区。
主治肝郁胁痛,胸胁闷痛,情绪郁抑,忧郁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急、慢性肝炎,肝痛,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急性结膜炎,疱疹性结合膜炎,头痛,头顶痛,眩晕,颈前综合征,月经不调,崩漏,更年期综合征,睾丸炎,精索静脉曲张症,疝气,外阴瘙痒,湿疹,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脂血症,血液病,缺铁性贫血,皮下出血,无脉症,脉管炎,偏瘫,面肌痉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癫痫,抽筋,四肢麻木,痉挛,胃痛,胃肠充气症,腹痛,腹泻,便秘,电光性眼炎,复视,近视,假性近视,青光眼,散粒肿,麦粒肿,视力模糊,角膜溃疡,老年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夜盲症,斜视,耳鸣,中耳炎,扭挫伤,遗尿,疟疾,肥胖症等。
操作按耳针常规针法操作。或用按摩棒压按耳部的肝穴,以每分钟60次的频率进行,每次2分钟,用力应柔和缓慢。治疗胆囊炎时可揉捏耳背肝穴5分钟,每分钟75次,指揉耳甲艇部5分钟,每分钟75次。捏拿肩井穴(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最高处)6分钟,每分钟60次。重症胆囊炎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功效本穴性质属阴,故有清热解毒,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肝穴有调节肝脏,治疗肝病的作用。
配伍配肝阳穴治肝脏疾病等。
附注本穴和肝阳穴,两穴均属阴性穴,都有养血柔肝,清热疏郁之功,都能治疗急、慢性肝炎,但本穴还有明日利胆,清热祛湿之功,还能治疗胆囊、眼科及血液系统的疾病,治疗范围比较广泛;而肝阳穴只限于保肝,以治疗肝脏疾病为主,治疗范围比较狭窄。根据两穴的异同点,临证时既可单用也可合用。
123456789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晓 - 副主任医师 -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