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15耳穴,耳穴名。位于耳轮结节下方的耳轮处,耳垂外缘,即耳垂6区的外上缘处,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5等分,共6个点,由上而下依次数第5个点即为轮5。主治头晕,头痛,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高血压等。一般用埋针法、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诊断作用本穴是诊断发热病的参考穴,也是诊断扁桃体疾病的重要参考穴,耳穴压痛及电测阳性可确诊为扁桃体红肿感染病变。

功能作用清热解表,利咽解毒,活血止痛。

穴性阴。

定位位于耳轮结节下方的耳轮处,耳垂外缘,即耳垂6区的外上缘处,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5等分,共6个点,由上而下依次数第5个点即为轮5。

主治头晕,头痛,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高血压等。

操作埋针法、压籽法、刺血法等。

针法:用0.5寸毫针针刺,深度0.1-0.2寸或0.2-0.4厘米,进退针不宜过快,可留针20-30分钟,或留针,针感局部痛。

耳穴放血疗法:治扁桃体炎。以三棱针点刺扁桃体2、3穴,放血约0.6毫升。轮5放血可治中耳炎、耳痛、耳堵塞感、耳鸣或听力下降。

耳穴压疗法:治上呼吸道感染。常规消毒后,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并嘱患者用手指按压,每日4次,每次5分钟,两耳穴交替进行,10次为一疗程。

耳穴注射疗法:治发热。药物用法:按做青霉素过敏试验方法配制,每毫升含青霉素100单位。操作方法:取灭菌皮试注射器1支,抽1:100单位青霉素0.2毫升(含青霉素20单位)。患者坐卧均可,耳廓皮肤常规消毒后,术者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穴,右手将药液注射于扁桃体2、3穴内,呈一丘疹状,每耳选一穴,每穴注射0.1毫升,一日二次,扁桃体3、4交替。

功效本穴性质属阴,故有清热解表,行血利咽之功。可养阴清热,扶正祛邪,清热利咽、止痛,平肝熄风,抗菌消炎,具有消炎、退热、消肿、降血压等作用。配伍可以治疗外感、阴虚、邪毒、气郁所致之发热等症。

配伍配咽喉、内鼻、肺治扁桃体炎;配心、肾上腺、神门、枕、下屏尖治呼吸道感染、发热等。

附注本穴和扁桃体穴,穴性同属阴性,都有清热利咽之功效。但本穴偏于清热;扁桃体穴偏于利咽。两穴虽同中有异,对同症者常常配伍应用。

我国过去曾称耳轮上不同部位的腧穴组合为而屏外三穴、耳上三穴、三扁桃效穴等。1956年马声远、安省亮在《中级医刊》上介绍用民间传说的针刺耳轮三点,即三扁桃效穴,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取得了经验。1960年曾统一定位从耳轮结节到耳垂划定6个点,即轮1、轮2、轮3、轮4、轮5、轮6。1992年拟制耳穴名称与部位标准时,将耳轮结节以下到轮垂切迹分为4等分,即耳轮9区、耳轮10区、耳轮11区、耳轮12区,其相应耳穴为轮1、轮2、轮3、轮4。

相关论述《耳针疗法》:“轮1、2、3、4、5、6 自耳轮结节上缘至耳垂中部的下缘,等分成6点,分别为轮1-6。”

《耳针》:“轮1-6 有消炎、退热、消肿、降血压等作用。主治通过放血以治疗扁桃体炎,以及高血压等。”

《针灸穴位挂图说明》:“轮1、2、3、4、5、6 自耳轮结节向下至耳垂正中下端等分成五分,共得6点,自上而下,按序名为轮1、2、3、4、5、6。”

12345678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晓 - 副主任医师 -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