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耳穴,耳穴名。位于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方,肝穴的下方,在肝硬化肿大区与血液点穴之间,耳轮脚消失的部分上后方的下缘处,即耳甲13区。主治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性眩晕等。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诊断作用本穴是诊断脾病的重要参考穴。凡该穴出现红肿充血、隆起凹陷及苍白,电测该穴阳性或压痛明显者,可以确诊脾胃有病变,若要明辨其性质,应视其他穴位分析。
常见的脾穴变化与其对应的病症如下:
1.脾穴出现网状的血管或白色的片状增厚,这是脾肿大的表现。
2.脾穴出现点状、片状的红晕,这是伴随胃、肝等疾病出现的。如同时在胃穴处有相应的阳性反应,是胃炎或胃溃疡的表现;如同时在肝穴有相应的阳性反应,则是肝炎的表现。
3.脾穴出现点状、片状的白色,周围有红晕或片状的增厚,同时小肠穴出现了阳性反应,是慢性腹泻的表现。
4.疟疾的患者其脾穴也会出现点状、片状的红晕或暗红。
功能作用调养阴血,宣肺健脾,益气助正,和胃通络,除湿固脬等。
穴性阳。
定位位于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方,肝穴的下方,在肝硬化肿大区与血液点穴之间,耳轮脚消失的部分上后方的下缘处,即耳甲13区。
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口腔炎,口疮,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腹胀,腹泻,便秘,头晕,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白带过多,内耳性眩晕,营养不良症,肌萎缩,重症肌无力,脱肛,内脏下垂,子宫脱垂,痔疮,湿疹,出血症,贫血,白血球减少症,脉管炎,无脉症,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便血,水肿,浮肿,咳嗽,喘息,痰鸣,气管炎,肺结核,急、慢性传染性肝炎,门静脉高压症,疟疾,急、慢性肾炎,脂溢性皮炎,麦粒肿,霰粒肿,脂溢性皮炎,不明原因低热,冻疮(1-2摄氏度)等。
操作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针法:
(1)将耳穴消毒后,用半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0.1-0.2寸(深度一般为0.3厘米左右),运针1-2分钟,针感局部痛,留针20-30分钟。
(2)耳针疗法:取胃、大肠、小肠、肝、肾、交感、神门,每次酌取3-5穴。急性腹泻宜中强刺激,每日治疗1次。慢性腹泻宜轻刺激,隔日治疗1次。
耳穴压疗法:治腹胀、腹痛。将王不留行子用茴香、延胡索等醋制,然后用麝香虎骨膏贴于耳穴。耳穴注射疗法:治内耳眩晕。两耳常规消毒,选2毫升注射器1具,5号针头1个,吸1%-2%普鲁卡因1毫升(注射前作过敏试验),垂直刺入耳尖,再将药物徐徐注入,每穴0.5毫升,每日1次。
功效本穴属阳性,故有调养,补益,燥湿,理气之功。“脾主运化”,有化五谷、生营血、营养肌肉、健脾补气的功能。因此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脾统血”,故可治疗血性疾病、血液病、贫血等。“脾主肌肉,其华在唇”,故可治疗肌营养不良、肌无力、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萎缩恢复期、口唇炎及溃疡等。此外对脱肛、内脏下垂、脾阳不振的慢性腹泻等也有效。
本穴为强壮穴,可预防感冒;能改善机体的免疫机能;还可治疗口腔炎;有收敛作用,可用于皮肤渗出性病变等;还可用于斜视、痰液黏稠不易咯出者。
配伍配小肠、胃、交感治腹胀、腹泻;配胃、肝、胰胆、小肠治便秘、食欲不振等;配子宫、内生殖器、肝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配内耳、脑、枕、肾治内耳性眩晕等。
附注本穴和虚穴均属阳性,都有健脾益气,扶正升清,实四肢、充体力之功,但本穴还能祛邪治疗肺结核、湿疹、肝炎等症,扶正与祛邪并用,可用于疾病的各个时期;而虚穴多限于扶正,仅用于疾病的虚损阶段。两穴同中有异,对同症者常常配合应用以加强治疗功效。
相关论述《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脾 在左肝耳穴的下半部(此区在右耳的为肝穴)。”“脾穴 有松弛肌肉的作用。”
《耳针》:“脾 脾主运化,有化五谷,生营血,营养肌肉,健脾补气的功能。主治消化不良,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脾统血,可用于出血性疾病,血液病,贫血等。脾主肌肉,它的功能盛衰常反映在口唇,故用于治疗肌营养不良,肌无力,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萎缩恢复期,口唇炎及溃疡等病。并对中气下陷的脱肛,内脏下垂和脾阳不振的慢性腹泻等也有效。”
12345678910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华明义 - 中医主任医师 - 山东中药大学中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