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桂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国中医药报》,陈庚吉方。具有舒肝和胃,缓急止痛之功效。主治胃脘痛。
歌诀柴桂汤主胃脘痛,半夏白芍甘草从。生姜三片意为引,疏肝和胃此方功。
组成柴胡8-12g,桂枝6-9g,半夏9-12g,白芍15-60g,甘草3g,生姜3片为引。
用法水煎分2次,日1剂。
功用舒肝和胃,缓急止痛。
主治胃脘痛。
方义方用柴胡疏肝通络,配半夏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和胃降逆,桂枝辛散温通,健胃止痛,白芍酸敛柔肝兼通脾络,为治疗诸痛良药,合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升清降浊,通络止痛之功。
运用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胃炎和溃疡病。每因饮食失节、情志刺激、感受寒凉而诱发。在治疗时多以调气健胃之品,所谓“治肝可以安胃,凡醒胃必先治肝”,临床多以“理顺”为主,对滋腻柔润或过于寒冷即大补大下之品多不采用,以免有碍于胃的消化吸收。本方还可以用于其他部位疼痛,如慢性腹泻的腹痛,妇女痛经。肝胆疾病,疝痛及不明原因之腹痛。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治疗,亦收良效。
加减化裁1、胃脘隐痛,喜热喜按,呕吐清水,大便稀薄等脾胃虚寒证状明显者,加高良姜、香附、熟附子、云茯苓、煨姜以温中散寒;如兼呕吐剧烈,不能进食者,加吴茱萸、生姜汁、灶心土(泡水煎药),少量频饮;痛连少腹,喜温喜按者,加小茴香、沉香、连须葱白3寸为引。
2、全身乏力,胃脘隐痛,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脉缓弱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云茯苓、陈皮、砂仁、大枣;伴有胃下垂者,重用黄芪、党参、白术、泽兰叶、枳壳。
3、肝郁气滞,胃脘胀痛牵及两胁,嗳气即舒,脉弦者,加佛手、青皮、槟榔等;胸痛者,加全瓜蒌、薤白;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或见呕血,便血(黑),舌质紫暗者,加香附、灵脂、黄连、蒲黄炭;便血重者,合黄土汤加汉三七。
4、胃脘痛甚不止,重用白芍至60g,加白芷、木香;兼有嘈杂、泛酸,曰苦苔黄者,另加左金丸、乌贼骨;食滞嗳腐,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炒麦芽、枳壳。
5、湿热郁滞,脘腹胀满,胃中灼痛,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者,加苍术、川朴、藿香、龙胆草;苔白如积粉者,此为湿浊内蕴,加草果、蔻仁、川朴、佩兰等药物,取行气化湿作用。
6、胃脘疼痛,口干唇燥,舌红苔少,纳食不香,采取标本兼治之法,本方去桂枝,加沙参、石斛、玉竹、鸡内金、大豆黄卷等。俟痛止后再以治本为主。
使用注意药引药随证选用,,如生姜为引可温胃化饮,降逆止呕。连须葱白为引能引气通中。伏龙肝泡水煎药可补土安胃止呕。大枣为引补脾胃,引导诸药直达病灶。
附注附方1:柴桂汤
组成 柴胡6g,桂枝6g,西党参15g,白芍10g,法半夏10g,黄芩10g,生黄芪10g,生姜片3片,大枣3枚。
功用 和解透达,调和营卫。
主治风湿关节痛,肌肉痛,凉遏留邪之表证初起感冒。症见身寒行冷,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紧束,或身重疲惫,或身有恶寒微热,舌苔薄润,脉缓而软。
出处《国家级名医秘验方》陈瑞春方
附方2:柴桂汤
组成 柴胡一钱,桂枝三分,花粉五分,牡蛎、炮姜、炙甘草各二分。
主治 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出处 《嵩崖尊生》卷十二
附方3:柴胡桂枝汤
组成 桂枝4.5g,黄芩4.5g,人参4.5g,炙甘草3个,半夏7.5g,芍药4.5g,大枣6枚,生姜4.5g,柴胡6g。
功用 和解少阳,解肌发表
主治 少阳病兼太阳表证,发热,微恶风寒,肢体关节烦疼,轻微呕吐,心下支撑闷结,舌苔白,脉浮弦。
出处 《伤寒论》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申晓伟 - 主治医师 - 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