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频次,即一段时间内用药的频率与次数。临床上给药频次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缩写qd(每日一次)
bid(每日两次)
tid(每日三次)
qid(每日)
qod(隔日一次)
qw(每周一次)
biw(每周两次)
tiw(每周三次)
qow(隔周一次)
2w(每两周一次)
3w(每三周一次)
4w(每四周一次)
q1/2h(30分钟一次)
qh(每小时一次)
q2h(二小时一次)
q3h(三小时一次)
q4h(四小时一次)
q6h(六小时一次)
q8h(八小时一次)
q12h(12小时一次)
与药物半衰期间的换算(一)每种药物的半衰期都是一个平均数,其实际数字常因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别,如林可霉素半衰期的高、低限是2.5-5.5小时,地高辛的半衰期为12-132小时。所以,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二)在一般情况下,为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为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时间又不宜短于其半衰期。现在国外文献推荐的简便给药法,是在已知药物半衰期的情况下,首剂加倍,以后按每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作为维持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但这种给药方法只适用于大多数半衰期在4-8小时之间的中速消除类药物,如氨茶碱和抑菌药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三)对半衰期特别短(1小时)的药物和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应长于其半衰期。如杀菌性抗生素(青霉素类、氨基糖昔类、头抱菌素类)、抗结核药(异烟腆、利福平)和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阿替洛尔)等。其依据是:杀菌性抗菌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而与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无需根据它们的半衰期给药。即使血中药物基本被清除,但它对未被杀灭的细菌的后作用,仍可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即所谓抗菌后效应;异烟麟半衰期约为3.5小时(快乙酞化者为0.5-1.6小时,慢乙酞化者为2-5小时),若将全日量1次口服比分次服的血药浓度要高、疗效要好(分次服仅能维持长时间的低血药浓度)。体外实验证明,结核分枝杆菌与异烟麟接触24小时后,洗去药物,未被杀死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在数天内仍然被抑制,据此临床采用每周给药两次的间歇疗法,疗效很满意;利福平的半衰期为1.5-5小时,但其在肝内去乙酞化后仍具抗菌活性,且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目前也多提倡全日量1次顿服;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半衰期2-3小时)、阿替洛尔(半衰期6-7小时)的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仔受体被阻断后作用较持久,多超过该药在血中的有效浓度时间;且低水平的血药浓度也有治疗作用;其肝内代谢物亦具有阻断任受体作用),临床资料证实,普蔡洛尔和阿替洛尔每日1-2次的疗效与每日3-4次相似。抗痛风药别嗓醇(半衰期2-8小时),半衰期虽短,但其代谢物别黄嚓岭(半衰期18-30小时)也具有母体别嗓吟醇的药理活性,故不能按母体的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可将其习惯用法每日3次改为每日1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卡托普利外)的降压作用维持时间均显著长于其半衰期,因而也都采用每日1次的给药方案。
(四)对半衰期(>24小时)特别长的药物,给药间隔应短于其半衰期。为方便用药,通常规定每日服药1次,这样血浆峰、谷浓度变化极小。特别对治疗指数窄的药物,既安全方便,患者耐受性也好。
(五)抗菌后效应(PAE):如上所述,由于任内酞胺类、氨基糖昔类、抗结核分枝杆菌和氟喳诺酮类抗菌药半衰期短,以往多用每日2-3次的给药方案,但近年来根据对PAE的认识,对不同抗菌药和不同细菌PAE时间相应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总之,半衰期是确定大多数(并非所有)药物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但还要根据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个体差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之目的。
镇痛药给药频次说明多数镇痛药的给药频次符合说明书推荐,但个别药物存在给药频次不符情况,其中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有46.27%的处方存在给药频次不符问题,该药为阿片类药物和解热镇痛药的复方制剂,属于癌痛治疗中的二阶梯用药,且处方总数多。该药说明书要求成人常规剂量应每6h给药一次,可根据疼痛程度和给药反应调整。文献报道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起效时间较快,一般为10-20min,1h镇痛效果明显,2-4h作用最强,镇痛维持时间可达6-8h1,羟考酮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半衰期分别约为2-4h和1-3h2。本研究发现,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每日给药三次处方占28.98%,每日给药两次或一次处方分别占6.84%和10.45%。在疼痛可以充分控制的前提下,可对给药频次作出调整,每日给药三次也在可接受范围。但每日给药一到两次给药频次过低,难以维持药效,应提醒临床注意。另外,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中的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应特别引起注意3。
注意事项研究表明,多次重复给药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恶心、呕吐控制率,尤其在延迟期胃肠道不良反应上优势更为明显。但需注意的是,虽然研究中加大用药次数并未直接导致不良反应增加,但该可能仍然存在,多次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要高于单次用药。如果临床需增加药物剂量或加大用药次数,应警惕该风险的存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