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国土防空截击机的第一种远距雷达型空空导弹,属于第一代远距空空导弹,载机为苏联的第一种远程国土防空截击机——图-128。在50年代中期,苏联国土防空空军决定研制中/远距新型空空导弹系统,装备新型防空截击机如雅克-28、米格-Е-152、苏-11、图-128等。当时,参加竞争研制的单位有四家飞机设计局和两家导弹设计局,最终获胜的是马图斯·比斯诺瓦特领导的第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闪电”(Молния)机械制造设计局,它推出的К-8半主动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和К-80半主动雷达型远距空空导弹均被选中。К-80的系统编号为Изд.36(Izd.36),是专门为装备图波列夫设计局的新型远程截击机——图-128而设计的远距雷达型空空导弹,与西方称之为“大鼻子”(Big Nose)的、“旋风”(Смерч)I波段、新型机载火控雷达配合,用来拦截攻击美国B-52战略轰炸机和“鲨蛇”(Snark)洲际巡航导弹。
研制历史该弹于1959年开始研制,1961年在土希诺机场举行的苏联航空节上,其原型导弹Р-80(R-80)随同载机参加飞行表演。该弹于1963年投入批生产,1965年进入现役,有多种改进型,代号改为Р-4(R-4),1991年代初才随其载机图-128退出现役。该系列空空导弹分为半主动雷达型和被动红外型两大类,其使用代号为:半主动雷达型Р-80Р(R-80R)和Р-4Р(R-4R);被动红外型Р-80(R-80T)和Р-4Т(R-4T)。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5“灰”(Ash)。1
结构和性能特点该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两对弹翼和舵面分别位于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内,呈X-X配置。全弹采用模块化结构,分为4个舱段:第一舱为导引头,第二舱为引信战斗部,第三舱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第四舱为舱机和控制部分。模块化设计保证该弹在舱段结构上具有互换性,通过雷达导引头、红外导引头,以及雷达引信、光学引信等不同部件的互换使用,满足不同的作战使用要求。
弹头呈锥形,雷达导引头重量为36.5kg,红外导引头重量为27kg。弹体呈圆柱形,重量为105kg。弹体前部装引信和战斗部,雷达和光学引信的重量分别为12kg和17kg。弹体中部装发动机,带/不带装药时的重量分别为202kg和79kg。弹体后部装发动机喷管和舵机与控制部分,自动驾驶仪重量为13.5kg,蓄电池和变压器的重量分别为13.2kg和14.5kg。整个弹载系统的重量分别为89.7kg(Р-4Р)、80.2kg(Р-4Т)和85.2kg(Р-4ТИ),其中包括带气源的气动系统重量32.5kg。4片大的三角形弹翼固定安装在发动机舱段的外壳上,含下部弹体的弹翼面积2.8m2,迎风面积1.754m2,平均气动翼弦2473.7mm。4片小的梯形舱面,活动安装在发动机喷管和舵机所在的尾部舱段的外壳上,一对舵面的迎风面积0.2417m2,最大舵面偏转角±35°,舵展1330mm。全弹重心位置在发射时和主动段结束时分别为平均气动翼弦的48%和42%、47.5%和41.5%、48.2%和41.2%。
性能指标射程:22 km
速度:M=2. 6
弹长:红外型:5.3m
雷达型:5. 18 m
弹径:300 mm
翼展:1. 3 m
发射重量:400 kg
制导:被动红外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雷达制导为I/J波段
战斗部:高能炸药战斗部,重70kg
动力装置: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2
使用情况‘’灰”AA- 5空对空导弹是苏联全天候战斗机图-28 P“手提琴”的主要武器,在主翼下混装红外和雷型导弹各两枚。米格-25“狐蝠' -A型也能装AA- 5导弹。苏联已生产了数千枚,除自己装备外,还提供捷克、保加利亚、波兰等东欧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