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模团体和常模

从测验的编制者来说,确定常模团体的问题,变成确定所编制的测验将来用于什么总体,所选定的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例如,如果测验是设计用来评价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成就的,则常模团体应包括全体高中毕业生,或是能足够代表该总体的一个样本。由于大部分的测验要用于各种不同团体,因此大部分测验都不止有一个常模团体。如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常模团体就有儿童、成人、城市、农村等多个。对测验的使用者,要从不同角度来选定常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适合?因为标准化测验通常提供许多原始分数与各种常模团体的比较转换表,被试的分数必须与最合适的常模比较。1

无论是测验编制者还是测验使用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常模团体的成员。对于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适当的常模团体通常包括目前与潜在的竞争者;比较广泛的能力与性格测验,常模团体通常包括具有同样年龄或教育水平的人。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有许多方面可用来定义常模团体,如性别、年龄、年级或教育水平、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和民族等。1

确定常模团体的注意事项群体构成的界限必须明确
在确定常模团体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群体的性质与特征。例如,艾森克个性预测(EPQ)就是分性别、以不同年龄组而建立常模的。1

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

当所要测量的群体较小时,将所有的被试逐个测量以得到常模。在群体较大时,则不可能如此,只能测量一部分被试作为群体的代表,此时就存在取样是否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了克服取样偏差,保证其具有代表性,一般在抽样时应遵循随机化原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抽取样本。1

取样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

这主要是为了使测验的使用者不至于误用测验和错误地解释测验结果,所以在一般的测验手册中,都有相当的篇幅详细介绍常模团体的大小、取样策略、取样时间以及其他有关情况。这些说明和描述越明确、详尽越好。1

样本大小要适当

所谓大小适当并没有明确的指标。根据统计学原理,取样误差与样本大小成反比。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样本越大越好。但是,还应考虑到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因素,通常在决定样本大小时,应注意:总体的数目;群体的性质;测验结果的精确度。1

常模团体必须是近时的

由于当今教育发展迅速,因此建立的常模必须是近时的,过时的常模是不能作为参照标准的,一个常模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例如对瑞文智力测验来说,几年以前修订的常模现今可能就不再适用,否则所得智商将产生普遍偏高的趋势。1

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

测验手册上所列的常模通常为一般常模,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有时对于某些特殊的群体不一定完全适用。因此,测验希望使用更为具体、适合特殊情况的常模,即特殊常模。将特殊常模与一般常模结合起来,可使被试与最接近的群体进行比较。因为各个具体群体在某些方面是独特的,所以它的成员将与测验手册所列的常模团体成员不符。因此,依据一般常模解释所得的结论可能不够恰当,如果将两者结合使用,解释分数便会更加准确。1

制定常模的过程一、确定测验将用于哪一个群体。根据测验群体,选定最基本的统计量,决定抽样误差的允许界限,在此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抽样方法,并对该群体进行抽样,得到常模团体。

二、对常模团体进行施测,并获得团体成员的测验分数及分数分布。

三、确定常模分数类型,制作常模分数转换表,即常模量表,同时给出抽取常模团体的书面说明,以及常模分数的解释指南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