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人体暴露在高空会引起三种主要生理反应:缺氧、减压病和严重的冷效应。为了避免严重缺氧,可以向呼吸道输送纯氧气,同时维持肺内绝对压力不低于15.33~19.33kPa;为了避免减压病,要求在过低的气压下,暴露时间不超过几分钟,或者人体不能暴露在低于35.7kPa的气压中;对于高空低温的效应,如果飞行员穿着常规飞行服短时间暴露,经试验不会有严重危险,但如果暴露时间超过10min,暴露部分将会冻伤。
高空飞行为了避免缺氧、减压病和严重的冷效应,就必须对飞行员周围形成稳定而舒适的环境。现在飞机都采用环控气密座舱,它不仅能有效地防护高空飞行时的低气压、缺氧、寒冷、高速气流的影响,还能在舱内创造适当的微气候以保证飞行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但当气密座舱工作不正常时,防护服就成为飞行员必备的防护救生装备之一。
飞行防护硬质加压服包括全压服和分压服。在较高高度上提供长时间保护,只能用维持身体周围压力等于或大于35.7kPa的气压和维持身体热平衡要求的服装才能满足防护要求,这就是全压服。如果在飞机增压座舱失压后,飞机能快速(2~5min内)下降到安全高度,则低温、低压的危害不会明显降低飞行员的工作效率,这种情况下只要能防止高空缺氧就能对飞行员提供安全保证。因此,仅仅配备加压呼吸设备和相应的代偿呼吸效应的部分加压服即可,这种服装称为分压服,有时又称为高空代偿服。我们希望以最小的身体覆盖加压面积来获得较完善的生理防护。1
分压服(高空代偿服)如果能快速下降到安全高度,则减压病和低温不会明显降低乘员的工作效率,这时,飞行员可以穿分压服。分压服只对身体的部分表面加压,力求以最小的体表覆盖来达到较完善的生理保护。分压服比全压服容易制造,但对飞行员提供的防护高度和持续时间都是有限的,同时对人体可能留下不良的生理负荷。
当飞行高度超过12km,座舱失去气密性时,即使呼吸100%的氧气也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气氧分压值,必须采用加压呼吸。加压呼吸时,肺内绝对压力高于环境压而产生余压。但是,人体的余压呼吸能力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肺内余压升高时,可引起上呼吸道、胸腔、肺被动扩张,呼吸形式改变,呼气费力,甚至肺部损伤。大多数健康人只能短时间耐受4kPa的加压呼吸;若对胸部施加抗压,可耐受5.3~6kPa的余压值;若胸、腹部均施加抗压,使胸壁内外两侧压力相对平衡,腹部也得到一定的支持,则可耐受余压值为8.0kPa的加压呼吸。
胸内压的升高,还会造成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使静脉血回流受阻,胸腔内血液大量向外转移,蓄积于四肢静脉血管。若对四肢体表施压,即可克服上述循环障碍,可耐受的余压值能提高到10kPa。
在使用分压服时,若面罩内余压超过10kPa,口腔底部、上呼吸道被动扩张,头、颈部充血、肿胀,眼、耳不适及胀痛达到不可耐受的程度。这时,可采用加压头盔对头、颈施加均匀对抗压力,以消除余压的影响。
分压服即是对身体的部分体表进行加压的一种飞行防护服,以确保飞行员的救生及安全飞行。在应急情况下,当氧气调节器对肺部进行加压供氧时,代偿服拉力管或囊的张紧作用在人体外体表(躯干及四肢)形成一个机械反压力(亦称代偿压力),用以抵消肺内外的压力差,使人体内外压力平衡,从而保证加压供氧得以实现。代偿服所施加的压力还具有以下作用:
(1)对胸廓和腹部呼吸进行代偿,使呼气不致过分用力,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律,保证加压供氧(主要指囊式代偿服)。
(2)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代偿,保证了血液能从四肢和躯干回流,从而避免在上述部位造成淤血。
(3)可预防高空体液沸腾。
飞行高度不同,代偿服与加压供氧面具的配套使用方式亦不同,如右图所示。
优良的代偿服应具备下列主要性能:
(1)加于人体整个表面的压力应均匀并且等于肺内的气体压力。
(2)不应妨碍飞行员的活动,并有一定的舒适度,长时间穿着不应引起明显的疲劳感。
(3)无余压呼吸时,不给胸部和腹部的呼吸肌增加负荷;而一旦加压时,可减轻这些肌肉的负荷。
(4)选用材料应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吸湿性,具有一定的强度、较小的延伸性及摩擦系数。
(5)穿脱方便迅速,尽量做到无需他人帮助。
(6)结构简单,重量轻。1
全压服全压服实际是一个软式气密座舱,其基本特点是:用气体对全身表面均匀加压,一般用作宇航服。全压服内所需维持的绝对压力是根据保护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右图是地面实验条件下,暴露高度和时间对于安静状态下受试人员减压病发病率的关系。由此可知,服装内绝对压力为37.6kPa,足以防止坐姿飞行人员严重的减压病。经验表明,全压服所需的压力为18.8kPa(用于短时间防护)和37.6kPa(用于数小时防护)之间。
全压服由不透气材料制成,为了防止加压后过度膨胀,外面还有一层限制层。当全压服充气时,服装膨胀变硬,不易弯曲。必须在全压服的颈部、肩部和腕部装气密旋转轴承来改善这些部位的活动性。
全压服的通用要求为:
(1)对飞行人员在飞船内和飞船外的活动限制尽可能小。
(2)高度的工作可靠性。
(3)尽可能小的重量和尺寸。
(4)使用维修简单方便,具有可修复性。
(5)耐火。
(6)在机械事故中有尽可能高的生存性。
(7)抗振性好,在规定温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8)可人工调节服装内的压力、通风空气的流量和温度。
(9)具有一定的强度。
(10)按生理卫生学要求来限制吸入气体的污染物含量。
(11)能在没有外界帮助下穿、脱服装。1